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记者调查发现,某品牌儿童智能手表在基本功能之外,开发出“轻触加好友”社交机制。孩子碰一碰手表或输入社交账号,即可建立联系,形成了一个家长视线之外的“私密社交空间”。一块本该只用于定位、通话的儿童手表,如今却成了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产业链。
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和社交需求扩大市场,看似精准的商业策略,实则暗藏重重隐患。这种社交机制容易诱导孩子长时间使用手表,沉迷于加好友、冲点赞的“社交资本”积累游戏中,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原则,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养成埋下隐患。
家长购买儿童手表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是护安全、防沉迷。但在儿童智能手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一些厂商不断在儿童手表中融入娱乐、交互功能,让儿童手表越来越像一个“低配版智能手机”,成为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娱乐设备”。这种功能“加法”与家长选用儿童手表的初衷背道而驰,频频引发争议。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儿童智能产品在功能设计和内容监管上的严重缺失,让社会对儿童智能产品规范发展的需求愈发迫切。
为儿童智能手表“做减法”,精简非必要功能,越来越成为共识。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从外观安全、内容安全、网络沉迷防治、付费管控等多个方面,对儿童手表的安全技术要求作出了规定。如“不应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程序”“不应预置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程序”等。目前,强制性国标还未正式实施,但已经清晰指明了儿童智能手表减少非必要附加应用的发展方向。
需要警惕的是,类似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儿童手表领域。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儿童智能产品市场日益繁荣,从学习机、智能点读笔到智能玩具、儿童陪伴机器人,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沉迷风险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新功能,完善监管机制,为市场健康发展筑牢防线,强化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保护,迫在眉睫。除了加快推进儿童手表安全技术标准的落地实施,还应针对整个儿童智能产品领域建立统一、完善的监管体系。不仅要明确各类儿童智能产品的功能边界和安全标准,对预置应用、内容审核、信息收集等作出统一规定,避免厂商“打擦边球”,还要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作为厂商,必须坚守儿童友好的底线和原则,牢记头顶的道德律令,摒弃“唯流量”“唯销量”的功利思维,设身处地站在家长、孩子的视角来考虑产品的研发。在产品研发之初,就应将未成年人保护作为核心考量,对产品功能、内容审核、数据安全等进行全流程把控。在功能设计上,要更聚焦消费者核心需求,主动为产品“做减法”,拒绝开发可能诱导孩子沉迷的娱乐功能;在内容监管上,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产品内置内容积极健康,符合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在数据安全上,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规范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
儿童智能产品的价值,在于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安全与便利。守住底线、不昧良心,既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规范发展的市场、一个积极健康的产业生态,才能真正为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杨三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