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由我们研发的我国首个‘数字孪生冷源风险海生物预警系统’,不仅攻克了核电冷源风险预测‘卡脖子’技术,而且其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核电项目冷源取水工程选址设计、温排水与浓海水监测预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近日,鲁东大学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创新团队战超教授向记者介绍学科团队助力滨海核电等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的情况。这是鲁东大学实施学科转型重塑工程,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成果。
“从传统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从‘文科’为主的学科结构向‘工科’为主的学科结构转型,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更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鲁东大学党委书记王庆教授这样阐述学校学科转型重塑的必要性。从学校升级更名起,该校便以本科教育扩容为核心,开启了学科专业从师范类向非师范领域布局的首次转型,逐步构建起了文理并重的学科基础。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转型重塑为突破口,推动传统学科升级、新兴学科培育、弱势学科整合,着力构建重点建设、接续培育、扶持储备多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形成梯度发展、协同并进的学科建设新格局,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据介绍,为推进学科转型落地见效,鲁东大学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制定了《校级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学科专业平台团队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始终确保学科专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山东省高水平学科——水利工程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了水利环境海洋、集成电路与芯片制造、食品药品与现代农业等六大优势学科群;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在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等过程中,推动“学科+产业”双向嵌入,建立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山东省“十强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体系;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投身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科转型重塑实现了学校学科专业从同质化向特色化、优势化发展的结构性升级,构建了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与机制。”鲁东大学校长李合亮教授介绍学校学科转型重塑取得的成效。五年来,学校新增13个交叉学科和工科学科、19个战略新兴学科专业、20个省级学科研究平台,培育形成10余个优势特色学科研究领域,学校成为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科转型经验入选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同时,学校学科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跃升。先后建成39个省级产业学院及协同创新平台,开展超2200项企事业联合项目或成果转化项目。尤其是学校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学科团队,目前已深度保障完成21次海上火箭发射的任务。(宋喜群 刘华 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