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家教和家风建设,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上升为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平台,通过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和宣传引导,形成了以制度保障为根基、以典型示范为动力、以群众参与为路径的家风建设格局。
增强政策扶持与激励,引领精神文明的创建。一是把家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指标之中,清晰确定各级政府在弘扬美德以及培育家风方面的主体责任,如制定《家庭美德建设条例》,把孝老爱亲、诚信守法等美德纳入社区治理评价体系,对于拥有优秀家风的家庭给予税收减免、医疗优先、保障性住房分配以及子女入学优先等政策上的倾斜,使得美德成为家庭发展的“加分项”;二是制定专项文件,明确最美家庭的推荐名额、评审标准以及工作程序,保证选树过程公开、公平且透明。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家风研究与实践,鼓励高校、社科院所开展传统美德与现代家风融合的课题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支持推广“家风积分制”,把家庭成员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行为转变为积分。家庭成员可使用积分去兑换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让美德实践“有回报、可量化”;四是将家风建设纳入地方精神文明考核指标,明确各级政府在弘扬美德、培育家风中的主体责任,如要求社区定期开展“家风主题日”活动,并且把活动成效与基层干部绩效挂钩,促使优良家风建设工作常态化。
家庭内部实践,让美德外化于行。弘扬传统美德以及建设优良家风,重点在于把道德理念转变为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使得美德可“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开”,具体内容如下:一是把勤俭节约、诚信守诺等传统美德融入生活细节之中,比如设立“家庭美德日”,每月固定一天开展主题活动,为长辈组织生日感恩会,依靠敬茶、写家书等方式践行孝道。开展“诚信承诺”仪式,家庭成员共同签署诚信公约,承诺在学习、工作中诚实守信。举办“勤俭挑战赛”,家庭成员比拼节约用水用电、旧物改造等技能,让节俭美德落地;二是明确角色分工,将美德转化为具体责任,比如,制定“家庭美德责任清单”:子女负责定期陪伴父母、参与家务劳动,体现孝悌与勤劳;父母以身作则,凭借言传身教传递诚信、宽容等价值观;长辈分享人生经验,引导晚辈树立正确三观;三是设立“家庭美德监督岗”,由家庭成员轮流担任监督员,记录美德实践情况并及时反馈,形成“责任到人、互相督促”的良好循环;四是开展“美德故事分享会”,家庭成员轮流讲述“孔融让梨”“曾子杀猪”等历史典故或自身经历,再结合现实问题讨论美德的当代价值。设立“家庭矛盾调解角”,当出现分歧时,家庭成员应以包容、谦让的态度协商解决,将冲突转化为美德教育的契机。通常采取以上措施,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书本走进现实生活,增强家庭成员的情感共鸣,使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组织美德实践活动,构建家庭价值共识。通过组织家庭成员参与主题明确、形式丰富多样的美德实践活动,可使其在互动过程中深入对美德的理解,在体验当中凝聚价值共识,为优良家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社区可组织家庭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比如,定期去探访孤寡老人,陪老人聊天、帮忙代购生活用品,或者一起为老人策划生日会,在陪伴期间传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悌之道;开展“亲子公益课堂”,让家庭成员充当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分享成长故事,使他们在付出之时体会“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组织家庭成员参与环保行动,家庭组队清理河道垃圾、种植公益林,让他们在劳动里践行“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二是公益活动是培育家庭成员责任感与诚信品质的实践场所。社区发起“家庭公益基金”项目,鼓励各家庭成员依靠义卖闲置物品、手工制品等途径筹集资金,再定向捐赠给贫困地区儿童,让他们在资金管理、使用公示中践行诚信原则;组织“公益马拉松”等集体活动,要求家庭成员彼此鼓励完成挑战,使他们在坚持中传递“言必信,行必果”的担当精神。三是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的价值不光在于行动本身,还在于活动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家庭可定期召开“美德实践分享会”,成员依次讲述参与活动的感受,讨论“怎样把公益精神融入日常生活”“面对险阻时怎样坚守美德”等话题,在思想碰撞中逐渐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家庭美德成长档案”,记录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变化,把此作为家风传承的生动素材;将公益实践纳入家庭年度计划,形成常态化机制,让美德践行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总结与反思,有助于家庭成员把短暂的活动体验转化为稳固的价值认同。
建设优良家风关键在于场景化教育。优良家风的传承,既需要理念的浸润,更需要场景的支撑。场景化教育通过构建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空间,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实践体验,让家风建设从“说教”走向“浸润”,从“家庭”延伸至“社会”。一是以社区为单位,举办“家族文物展”,鼓励各社区家庭捐赠祖辈的书信、老照片、家训手稿等,再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等技术还原家族生活场景,让社区居民在观看中感受“忠厚传家久”的传承力量;二是开设“美德故事互动区”,利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经典故事,并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社区居民化身故事主人公,在体验中深化对孝悌、仁爱的理解;三是设立“家风传承墙”,邀请各家庭写下自己的家训格言,营造传统文化浓厚的社区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社区居民思想观念,使他们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四是定期举办“家风议事会”,邀请教育专家、文化学者与家庭代表共同参与,让他们围绕“如何培养孩子诚信品质”“数字化时代如何延续节俭传统”等现实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场景化教育,让家庭成员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促使他们自觉将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优良家风。
新媒体传播,讲好家风故事。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阵地。弘扬传统美德、建设优良家风关键在于借助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讲好家风故事,同时融入法治元素,使家风传承既具有情感温度,又有法律刚性,形成“德法相济”的现代家风建设模式。一是通过抖音平台发起“我家家风”话题挑战,鼓励家庭用3分钟视频记录日常中的美德实践,如子女为父母策划惊喜生日会体现孝道,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志愿服务传递仁爱,家庭制定“诚信公约”践行承诺等;二是借助现代技术和创作手段,将搜集的经典家风故事制作成微动画电影,再通过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满足当代人们审美观念,从而吸引更多媒体平台的用户观看微动画电影,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者;三是通过抖音平台开设“家风访谈”“家风微课堂”等直播节目,邀请“全国最美家庭”代表、法律专家与网友实时互动,分享家风传承经验,解答“家规与法律冲突时如何处理”现实问题,使美德传播更具针对性;四是相关部门在媒体平台发布家风故事相关的视频时,如在讲述“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时,可结合关于家庭责任、赡养义务的条款,阐释“精忠报国”背后的法治内涵。通过此种方式,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与科普,帮助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优良家风进校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风是青少年价值观启蒙的基石。将优良家风融入校园教育,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个体差异,又能通过系统化、场景化的培养模式,让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因此,学校积极开发家风主题的校本课程,一是编写《中华家风读本》,梳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经典中的美德精髓,再适当结合关于家庭关系、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条文,阐释传统家风与现代法治的内在联系,既传播经典家风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促进法律知识的宣传;二是开设“家风工作坊”,设计“家庭会议”模拟活动,鼓励学生围绕“如何处理兄弟姐妹矛盾”“怎样规划家庭消费”等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和为贵”“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情感认同,这有助于他们将传统美德带入家庭生活,并自觉扮演好家庭成员的角色,助力优良家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作者:来文彬,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