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先生笔下的青春,是“朝气蓬勃、奔赴山海”的生命状态,更是“与时代同频、与家国共振”的责任担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一群群高校毕业生正从“象牙塔”走到“乡土间”。他们或是扎根农村的“支教”老师,用粉笔点亮农村孩子求学之光;或是驻村扶贫的干部,用自己的学识为村民谋发展;或是电商助农成员,将“土特产”通过互联网推向全国。这些青年学子们从“象牙塔”到“乡土间”的跨越,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个人成长”与“家国情怀”的双向奔赴,响应着党中央的号召: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代召唤与使命担当:服务国家战略,担当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在内的全面振兴,而“人才振兴”是其中的关键支撑。农业农村部调研显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2300万人,仅占乡村常住人口的3.6%,且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40%。人才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大学生作为接受了系统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恰恰是乡村最为渴求的“人才活水”。作为最具活力、最富创造性的群体,无疑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建设者。
现实困境:从“满腔热情”到“扎根不易”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关注和政策的导向,越来越多青年学生选择扎根基层。全国每年有超过20万名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选调生”等政策性岗位向下扎根。同时涌现出黄文秀(广西百色,“时代楷模”,带领村民种柑橘致富)、张桂芳(河南鹤壁,带领村民打造“彩虹村”文旅项目)、“农创客”刘沈厅(四川眉山,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并成立技术服务队,带动周边300户农户增收)等一批典型事迹。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大学生不仅能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更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青年成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尽管政策鼓励与学生热情交织,但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了“下得去,但是留不住,干不好的困境。”其困境的本质,是“短期热情”与“长期扎根”的矛盾,是“个人职业发展”与“农村现实情况”的落差,必须以系统性机制设计加以破解。
构建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首先,强化“制度护航”,让大学生“引得来”。各地通过开发政策性岗位吸引大学生深入乡村。除传统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外,通过专项政策设立专设岗位吸引大学生深入乡村。例如云南省提出“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计划引导30万名以上大学生及青年服务乡村;绍兴市系统性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创业工位等平台,吸引学生来到农村。除了传统就业,短期实践与项目化参与成为重要补充。如“三下乡”活动、乡村振兴大赛,以“赛事+实践”形式落地项目,为乡村发展谋振兴;聘请大学生兼任村支书助理等多种形式吸引青年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
再者,机制保障让学生“留得住”。要让大学生真正扎根乡村,必须让他们从“外来者”变成“自家人”。经济激励是基础,提高基层经济待遇,解决学生后顾之忧,让学生安心为乡村振兴作贡献;职业发展是关键,通过升学保障落实考研加分、免试专升本政策,定向招录服务基层期满人员;职称评定倾斜,对基层就业满一定年限人员破格晋升职称;“特设岗位”,对农村急需人才,满足一定条件下,破格“入编”。价值认同是保障,厚植“乡土情怀”,让大学真正愿意留下来。典型引领树标杆——宣传“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如黄文秀式人物),情感联结促归属——鼓励驻村期间参与村民红白事、节日活动,让乡村从“他乡”变成“第二故乡”。
最后,建立系统化培养机制,让学生“干得好”。高校协同深化“产教融合”,让大学生“有能力”。专业设置要“接地气”,满足农村实际需求。开设“智慧农业”“乡村规划”“数字营销”等交叉学科,邀请基层干部、农创客授课,解决乡村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赛事+实践”等多种方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开展工作所需技能。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每一名大学生都应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中,以“向下扎根”的勇气、“向上生长”的韧劲,在田野间书写“强国有我”的青春篇章。
(作者:代镇鹏,重庆交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