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工智能技术迅速迭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教育如何顺应这一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11月1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大会通过主旨报告、平行专题研讨形式,聚焦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总结交流实践中的有效经验与路径。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科学教学专委会主任郑永和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育评价带来重要影响,要把握机遇,妥善应对挑战,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繁荣发展。
郑永和强调,要关注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和边界。“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么用、会不会用。”在他看来,如果使用不当,人工智能可能会破坏学生的认知过程,变成了通过人工智能直接输出答案的过程。因此,伦理规范不能缺位。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郑永和谈到了人工智能的独特价值。“人工智能能够较大跨度地提供信息,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启发。”他提出,要引导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学会提问、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广阔思路,有效扩展学生的思维边界。
对于如何利用新技术推动地方科学教育,郑永和表示,人工智能有可以通过远程传播的特性,使其能够有效赋能县域及欠发达地区的科学教育。但他也提醒,要将技术用好,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在办学时多投入心思进行设计与建设。
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做飞机”航空科学课程体系。这套课程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中国民航大学,与高校专业团队、教研员、一线教师以及科技企业人员合作,组成百余人的综合研发团队共同研发。课程通过高仿真教具与沉浸式实践,搭建“可感知、可操作”的真实场景,贯通“小—初—高”全学段,开创了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新范式。
面向未来,郑永和强调,科学教育不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更需要科技界、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未来的科学教育,应该在多元协同机制建设方面花大力气。”他呼吁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走进校园,“搭把手”,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资源、开展科普讲座,带领学生了解真实的科研现场,理解科学精神和科研工作。
此外,他还特别谈到家庭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在他看来,家长一方面要加大科学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多陪伴孩子开展科学阅读。郑永和表示,只有凝聚社会各方合力,为孩子提供多方面支持,科学教育才能更加繁荣发展。
光明网微光工作室出品
记者邱晓琴 张晓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