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把培养服务型人才作为重要指引。乡村振兴战略下,培养服务乡村的高技术人才成为高校教学重要内容,将乡村振兴战略渗透在高校教育价值观中,不是简单的方针政策,而是要借助课程创新、实践延伸、文化浸润等多样化方式,让青年学生不仅能夯实理论根基,更能在实践上深化对乡村的认识和认同服务乡村的概念,进而形成具有扎实理论素养的实践,具有出色实践能力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中,也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校教育价值观的契合,体现在对全面发展理念的共同追求上。高校教育价值观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综合型人才,而乡村振兴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素养。能够认可乡村发展,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综合型人才,作为乡村产业升级发展的技术支撑,到乡村文化传承的创意支持,再到乡村生态文明保护的精准方案,乡村任何环节、领域的发展都与高校的学科建设息息相关。从高校来讲,农业院校的种植技术,工科院校的乡村基建方案以及。文学院的民俗文化研究等都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发展提供了智慧指引,也能让学生在服务乡村的过程当中真正让理论知识落地,实现知行合一,同时乡村振兴倡导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也与高校倡导的绿色发展和文化自信高度契合能够让大学生在服务乡村的实践当中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文化观。
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校教育价值观的融合,是相互的承载和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入,让校园和乡村之间有了维系的纽带,学生可以深入乡村建设的最前沿,让农田测绘,农产品品牌设计成为没有实践活动的课程,也可以用自己学习的自媒体知识。运营乡村电商不仅能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难题的具体举措,也能够在和乡民的深入交流当中了解乡村发展的具体难题,打破对乡村的呆板印象,大学生能够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融入沉浸式的乡村体验活动当中。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投入乡村建设的责任感,也能让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价值观,从抽象的概念变化为具体的行动,激发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追求。
将乡村振兴战略渗透在高校教育价值观当中,还要推动课程体系的创新,积极将乡村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可以立足不同学科的发展特性,挖掘乡村振兴与其专业发展知识相契合的内容,在经济学专业中,产业经济学课程可以贴合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从乡村中药材种植和旅游业开发入手挖掘课程。素材对建筑专业可以从乡村规划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设计文化的民居方案,打破乡村建设的同质化难题。对文学专业学生则可以从民俗文化入手,组织学生深入调研乡村非遗项目,探讨如何用现代化语言为乡村故事发声,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则可以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乡村垃圾分类和水资源治理提供科学方案,以多样化的课程设计,立足乡村建设的具体困境,都可以探索出指引乡村发展的多重路径。
通识课程的开发可以将乡村振兴融入其中,比如打造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乡村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选修课程,邀请乡村的创意者、传承人和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将一线经验分享给学生,能让学生从多维度看到乡村的发展,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赋能乡村找到兴趣点,激发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活动,有效连接高校教育价值观和乡村振兴,让学生在行动中深化价值认同。高校可和地方乡村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围绕不同需求,设立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结合农忙时节,组织助农志愿服务团队参与乡村果蔬采摘、农产品包装,在收获季也可开展乡村丰收节策划活动,包括活动流程设计、线上直播宣传能让更多学生接触到乡村发展,感受乡村生活的真实,在长效实践项目中,鼓励学生组建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围绕不同课题开展长期跟踪服务。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和乡村农户合作,开展电商运营培训,从初期的账号注册开始、产品拍照到后期直播话术,全线条指导村民开电商销售渠道,艺术专业学生可以围绕非遗村落的技术传承和保护。帮助传承人将传统非遗技术打造成适合当前市场的创新产品。长效项目的推进能切实解决乡村发展的实际难题,会让学生在持续实践中增强乡村发展同理心。
高校应该将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机制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机制。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载体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实践中完成一项与乡村相关的实践内容,这样可以倒逼学生主动深入乡村基层,还能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要引导学生主动为乡村发展排忧解难,通过与乡村百姓的交流,发现制约乡村发展的痛点、阻点、难点问题,并结合专业所学和乡村实践,生成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指引的调研报告。通过制度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为乡村设计振兴发展思路,确保学生能够自愿参与到乡村发展当中。
文化浸润是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教育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能让学生从文化层面真正认同乡村的价值,而不是将乡村作为服务对象,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关注乡村、热爱乡村的浓厚氛围,比如举办乡村影像展,让学生自己拍摄自然风光、民俗活动和乡村人物故事成为影像展作品,学生镜头下能捕捉乡村的美好和发展的生机,也可开展乡村文化市集活动,邀请学生手工制作乡村主题的文创产品,学生创作中可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美学价值,还举办乡村故事分享会,让参与乡村实践的学生讲述经历,乡村大事小情都可以成为故事会上的生动素材能激发学生对乡村的兴趣。
另外,高校可以推动乡村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乡村的双向互动。一方面可以邀请乡村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到高校校园里开展教授活动。学生可以跟随艺人学习如何编织竹篮制作陶艺,在切身感受当中增强对乡村传统技艺的喜爱,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将校园文化资源渗透到乡村当中,比如可以为乡村小学举办特色艺术课程,带领孩子们读书、绘画、跳舞,还可以为乡村老人拍摄肖像照,记录老人的生活故事,双向互动能打破城市到乡村的二元对立,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紧密性,形成文化平等的价值观。高校应该将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机制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机制。
高校需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新媒体平台,打造乡村文化传播矩阵,鼓励学生运营乡村振兴主题的公众号短视频,定期发布乡村特色内容,如乡村美食制作和非遗技艺传承,乡村创业者的故事在内容输出上,学生要深入研究乡村故事,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不仅能提升学生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还能让学生在传播中深化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形成传播乡村文化的能力、热爱乡村的主动性。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教育价值观,最终是为了培养具有乡村情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时代大学生。双向融合不是短暂政策回响,而是要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探索发生在课程体系中渗透了乡村智慧,在实践活动当中,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在文化氛围当中进入了乡村温度,学生形成的价值观不再是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而是真正扎根大地、服务乡村的务实主义。
高校和乡村合作不断深化,融合将呈现更多元的形式,更多学校会对标乡村发展的需求, 在课程创新和教学思路上进行调整,鼓励学生以多重身份投入到乡村发展当中,为乡村发展注入智慧支持。校地也会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高校的科研成果将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升级需求,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乡村则为教育提供鲜活课堂,在双向赋能中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青年成长更有方向。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核心始终不变:让高校教育价值观与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同频共振,让青年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价值提升,最终成为既懂专业、又有温度,既敢创新、又肯扎根的新时代建设者。
(李思琪,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