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大部署,这意味着我国人才发展生态进入到系统打造的新阶段。联系地看,教育、人才、科技三者构成一个互相依存的生态系统。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科技创造出人才发展的实践空间,人才则是教育提升与科技进步的关键载体。高校可以说是以人才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集合点,必须突破对人才的层级化管理模式,打造人才发展新生态。因此,必须打破各部门间的壁垒,建立有利于高校人才发展的协同机制,以制度创新保证人才发展新生态中各要素良性互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发展规划的前瞻作用,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动态调整,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
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是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人才发展新生态的内在需要。规划设计既要注重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又要重视时序的合理配置,同时必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来确保各项规划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实现协同。在政策层面,要求打破各部门的利益藩篱,建立各部门协商机制,从而保证教育、人才和科技等方面政策能够相互支撑。在资源统筹过程中,需要创新配置方式,建立起使数据、设备和资金等优化组合的高效管理平台。在评价机制方面,要打破单一的工作量绩效评价,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因此,特别是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互动方面,要着力打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支撑链条,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校奠定制度基础。
必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新生态,从而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要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在重要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营造国际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在引进来的同时,还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通过访学进修、学术交流、联合科研等多种形式,提升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要特别注重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发展模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人才协作,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人才发展新生态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人才共同体等组织形态,促进人才资源的协同共享。从长远来看,人才结构优化应当着眼未来发展,对新兴领域人才进行前瞻布局,同时注意使传统产业人才实现转型升级,形成与当前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布局。另一方面,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要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区域人才合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人才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特别是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创新引才用才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人才布局。如此,推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高质量发展。
必须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项目评审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建立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注重成果的实际贡献和长远影响。机构评估要强化绩效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各类创新主体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人才评价要坚持分类评价原则,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收入分配改革要体现知识价值导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与贡献相匹配的分配机制。同时,要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通过建立柔性用人机制、双向兼职等措施,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需要从多个维度推进。在宏观层面,要尊重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从而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发展生态。在中观层面,要深入推进学科建设,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学科生态。在微观层面,要强化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企业的育人功能,通过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发展新生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科技链、产业链的有机结合。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需要高校构建定位清晰、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人才梯队体系。战略科学家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宏观视野和战略谋划能力,其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重大科研任务锤炼其战略思维。科技领军人才是科研团队的核心力量,需要强化其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通过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持其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的培养要突出实践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程教育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高技能人才的培育要适应产业升级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而这一人才梯队体系的构建,需要高校建立科学的人才发现机制、系统的培养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动态的管理机制,形成各类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黄秋生,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邵阳学院基地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