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自信”深植于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历史积淀与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之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足于对中华文明连续性与独特性的深刻认知,以考古遗存与视觉图像为事实依据,揭示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融合机制,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汉画图像资料,正是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生动“图像史记”。探源工程的研究实践,借鉴“四重证据法”,从图像、器物、仪轨等多维角度切入,跨越文字记述的局限,系统重构了中国艺术史“文化文本”的深层结构。在这一研究框架下,汉画艺术作为文明传承的视觉实录,其图像体系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关键对象。其中,悄然分布于墓室穹顶、门楣石壁之间的植物图像,犹如一位沉静而执着的“文明讲述者”,以特有的形态、符号与审美观念编织出一套跨文化对话的视觉象征体系。通过这些镌刻于石的草木意象,使人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那源远流长的融合密码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连理树图像是东汉中晚期至魏晋时期一种较为特殊的植物题材,其中既有来源于图籍的经典形式,也有流行更为广泛的艺术化形式。从图像类型上看,汉代连理树存在三种典型形态:最具经典性的“两树合体型”,见于甘肃成县李翕颂碑与山东嘉祥武梁祠,两树异根而枝干共体,形态严谨,配有“木连理”题记;主流形态“树干交绕型”,广泛出现于四川、山东、江苏等地墓葬艺术中,两树树干交错缠绕,极具艺术表现力;较为罕见的“树枝交绕型”,则以枝叶交缠为特征,可视作对文学意象的视觉转化。连理树不同的形态分别代表不同的寓意。在儒家官吏与学者的碑刻祠庙中,连理树作为祥瑞符号,象征“王者德治,八方为一”,承载着天人感应与政治理想;在四川地区的石棺、铜镜与画像砖上,它则化身“神木”,与西王母、仙人、灵兽共构仙境,表达民众强烈的升天愿望;而在部分生活化场景中,它又逐渐淡化为美好寓意的装饰母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连理树的图像意义呈现出明确的地域分化:山东、甘肃一带重其祥瑞内涵,四川地区突出其神树属性,而苏北鲁南则常见其作为一般装饰,正是“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在图像中的微观缩影。
汉代莲花图像也是文明交融的视觉见证与信仰符号。汉代莲花图像的来源、类型与意义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的跨文化融合进程。从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来看,汉代莲花图像是随着西域文化输入进入中国的,其来源可追溯至古印度与地中海地区的植物纹饰系统,印度桑奇大塔浮雕中的侧立莲花形象,以及古埃及以睡莲为原型、象征生命复苏的植物纹饰,都对汉画中莲花纹样特征的形成产生影响。这类图像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国,在东汉中晚期逐渐融入墓葬艺术与器物装饰系统中。较为典型的是山东沂南汉墓中的莲花图像,设计精巧,具有鲜明的时间维度,通过莲花从花苞、盛开、结实(莲蓬)的生长状态,表现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循环。这里的莲花图像以两种典型形式出现:一是墓顶藻井的方形莲花,表现为抽象的形态和对称的结构特征,具有强烈的空间定位意义;二是作为边饰的莲花纹样,有三角纹中的交替莲花纹样,常以俯视盛莲与侧立垂莲交替出现,也有卷草纹中的花苞莲花纹样,以蜿蜒藤蔓串联花苞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植物卷草纹实例。莲花图像的演变经历了从写实场景逐渐演变为抽象纹饰的过程,正好可以作为外来文化被吸收、转化并融入中国视觉传统的生动例证。
汉代嘉禾图像作为墓葬艺术中的重要母题,是理解汉代农业文明、信仰体系与视觉表达的独特窗口。从来源上看,嘉禾并非单一作物,而是对粟、黍、麦、稻等“五谷”中壮硕多穗者的统称与神化,形象根植于两汉深厚的农耕文化与社会心理。文献《白虎通义》《论衡》中皆记载嘉禾为“一茎九穗”“异亩同颖”的祥瑞之兆,图像形态则源自现实作物中茎秆挺拔、穗实低垂的禾本科植物,经艺术提炼后成为象征丰收与吉祥的视觉符号。甘肃成县李翕《黾池五瑞图》中题记“嘉禾”的九穗之禾,强调“异于常禾”的祥瑞属性。在类型与特征方面,汉画中的嘉禾呈现出系统化的图像体系。一类表现为“独茎多穗”特征,如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所见单株嘉禾;另一类表现为植株高大、叶片低垂的形态,如山东嘉祥武氏祠中羽人所持嘉禾,以夸张的体量感凸显其“五谷之长”的地位。此外,还以“群生嘉谷”的形式出现,陕西绥德王得元墓门柱上,用成排的禾株展现谷物生长繁茂的意象。嘉禾所代表的意义极为复杂,如陕西吴堡寨山村《农耕图》画像石,用谷穗低垂的嘉禾图像与农人弯腰持犁驱赶二牛耕作的劳作场景结合,表现出丰收画面。此处,嘉禾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映射出汉代“以农立国”的社会基础。除此之外,嘉禾也与“秩禄”观紧密相连。汉画中嘉禾与天鹿、凤鸟、仙人等形象组合,借谐音与象征表达对“爵禄”“富贵”的追求。四川泸州驿坝石棺上的《天禄图》,一人面向天鹿手持多穗嘉禾,表达了追求功名利禄和长寿之意。汉代嘉禾图像从田间地头的谷物升华为祥瑞、禄秩的象征,直观反映了汉代艺术中物质与精神互渗的宏大叙事。
事实证明,汉画中植物图像的意义并非单一固化,而是随语境流动、多元交织。汉代植物图像意义的融合生成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以自身文化基因为主体,对外来元素进行选择性吸收、创造性转化的能力。在兼容并蓄的演化过程中,汉画图像不仅构建起丰富的装饰艺术体系,更在图像中凝结了早期中外文明对话的智慧。凝视汉画中的一草一木,就仿佛看到了一条奔流不息的文明之河。增进对汉画中植物图像这一视觉符号的认知,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视觉注脚,有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和践行。
[南阳师范学院·汉画图像中“儒”文化符号的记忆重塑研究课题组 李新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