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学生的返乡就业选择不仅关系个人职业发展,更与乡村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治理创新紧密相连。深入探究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核心因素,厘清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对于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返乡就业热情、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核心影响因素:基于实证数据的梳理
为精准识别驱动大学生产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关键变量,研究选取全国多个省份、不同县域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及有返乡就业意向的青年群体为调研对象,基于分层抽样法选取调查对象,并通过问卷收集数据,最终获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样本。
从个人价值取向角度看,大学生对返乡就业的价值认同及发展期许对其作出返乡就业意愿选择的程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调研,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能在返乡就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是大学生产生返乡就业意愿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青年一代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如今不少大学生并不重视选择职业时的“薪资待遇”“城市大小”,而是倾向于从事与其所想、所学相对应的职业,其中一些具有强烈乡村贡献意愿的大学生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实践中,例如农业科技类专业的学生愿意返乡并投入到发展智慧农业中,电商专业的学生期望电商直播助农,帮助家乡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还有一些大学生希望在农村公共事业方面做出贡献,通过投身教育、医疗卫生或者文化工作来改善村庄的民生等。从个人发展视角上来看,大部分大学生普遍认为“返乡就业可以锻炼和提升自我”,并且受到社会认同程度较高。此外,在缺乏年轻人的乡镇,希望能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愿意为大学生们提供“快速成长通道”,使其有更多岗位晋升空间和发挥机会。
家庭情感联结是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重要情感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决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调查发现,“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随着城乡老龄化差异逐步扩大,乡村老龄化程度高,有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家庭需要开展养老照护工作,返乡就业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还能回家照顾父母,进而达到“工作”与“家庭”的两全之策。此外,还有不少大学生抱着回馈家乡、反哺家乡的决心,“由于从小生长在乡村,因此我对家乡的发展是有很深的情结和感情的。”一部分乡村户籍的大学生希望将来能够回归故乡建设,心存家国情怀。可见,大学生对自己家乡有着浓浓“乡愁”,这也是他们愿意选择返乡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数据对比来看,相较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更多的农村生源大学生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返乡就业意愿,“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更愿意选择返乡就业。家庭情感以及乡土情怀对于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作用十分明显。
乡村发展潜力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关键外部因素,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认为返乡就业“可行”,以及对返乡就业后的“前景”有何种预期。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方面成果显著,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此一些大学生认为“乡村发展前景好”是他们返乡就业的主要原因。就产业方面而言,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文旅、农村电商、乡村康养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大量适合大学生专业背景的岗位,如: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旅游策划、农产品电商运营等岗位;就环境方面来说,乡村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形成了“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逐渐消除了大学生认为“乡村生活不方便”的顾虑。此外,地方针对返乡大学生推出“创业补贴”“场地支持”“技能培训”等措施,亦带动了大学生对乡村发展的认知和好感度。根据数据可知:认为了解“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支持政策”的大学生更愿意返乡就业,而对于不了解政策情况者来讲,由于当地乡村发展潜力相对较低,则更少人愿意返乡就业;由此可见,乡村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正是构成大学生返乡就业“外引力”的重要因素。
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调节作用:强化就业意愿的正向驱动
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过提升“生活便利性”,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决策。调研数据表明,在基础设施薄弱的乡村,交通、通讯及服务配套的不足会显著削弱其发展潜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反之,在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乡村发展潜力”才能真正成为驱动大学生返乡的关键因素。这印证了生活便利性在乡村发展潜力与人才就业意愿之间,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便捷的交通会让大学生可以更快更方便地往返于乡镇和城市之间,有利于乡镇与城市的经济联动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异地就业。完备的通讯设施能满足大学生电商直播以及远程服务方面的工作需要。完善的超市、餐饮、休闲娱乐等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可以解决大学生们乡村生活单调的问题,比如有些乡村还会为返乡就业大学生建造“人才公寓”“商业街区”“文体广场”,为返乡就业的大学生们提供生活条件以及日常生活上的便利。一些大学认为乡村“生活便利”,愿意为回乡就业作出更多牺牲和努力。根据数据统计,“认为乡村‘生活便利’”的人群相比“生活不便”的人返乡就业意愿强很多,说明好的基础设施有助于发挥乡村发展潜力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增强作用。
教育与医疗资源的配套情况是一个关键调节变量:其完善程度能缓解家庭后顾之忧,从而显著强化家庭情感联结对返乡意愿的驱动效果。对于有子女或未来有生育计划的大学生而言,乡村教育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规划;而医疗资源的完善程度,则影响大学生对家人健康保障的信心。调研发现,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服务完善的乡村地区,“家庭情感联结”对大学生返乡意愿的正向影响比资源薄弱地区高。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的投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基层医疗体系建设,许多乡村建设了标准化学校、规范化村卫生室,部分地区还通过“城乡对口帮扶”引入城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显著改善了乡村教育医疗条件。
完善的文化与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调和个人价值追求与返乡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奠定了长期驻守的基础。这有助于坚定他们返乡就业的长期稳定性信心。在文化保障方面,建设文化站、农家书屋、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等能充实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使其更快地融入乡村社会;部分乡村还组织大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来,包括编写乡村文化手册、策划民俗活动、开展文化宣传等等,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价值”,从而对乡村具有更强的认同感。社会保障方面,则表现为完善乡村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体系,让大学生可以享受与城市相同的待遇保障,从根源上解决了大学生“返乡就业风险”的顾虑。
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体提升,也改善了乡村的整体发展环境,让大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发展活力”,进而强化乡村发展潜力对就业意愿的驱动效应。随着乡村公共服务与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协同推进,乡村逐渐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格局,这种“综合优势”让大学生看到返乡就业的广阔前景,进一步提升了就业意愿。数据显示,认为乡村“公共服务整体水平高”的大学生,其返乡就业意愿强度比认为“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群体高,凸显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整体环境变量”对就业意愿的正向调节作用。
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主要由个人价值追求、家庭情感联结与乡村发展潜力三个维度共同塑造。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若能投身家乡公共服务工作,将能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维系家庭情感并推动乡村发展,达成多方共赢。
(作者:吴泳成,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