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演代练”模式在高校声乐实践课程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依托“以演促学、以演促教”的教学实践路径,推进高校声乐实践课程向“舞台”延伸,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教学—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高效育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以演代练”模式与高校声乐实践课程的融合,需以“舞台即为课堂、实践即是育人”为基础性理念,基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以演代练”模式的贯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实践赋能教学、以美育促进学生发展”。
基于音乐会组织,实现“以演促学”
在高校声乐实践课程的规划建设中,为充分凸显“以演代练”模式的有效性,教师可通过组织音乐会活动,来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做到人文素养与声乐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在高校声乐课程中,会涉及“音乐综合实践课程”“音乐会策划与编排课程”等相关内容的设置,教师就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完善音乐会活动的组织,加速“以演代练”模式的融入。在音乐综合实践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融入声乐、器乐、舞蹈表演等多学科内容,聚焦音乐会表演与节目编排,让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能够在音乐会舞台表演的参与中产生显著提升。
具体而言,高校声乐课程教师可以基于“红色史实作品”确定音乐会主题,每学期可设置一个关于红色史实主题的音乐会舞台表演活动,整个活动的组织,需注重民族器乐、音乐文化、思政美育延伸等多项内容的编排,音乐会舞台表演计划的形成也会更具丰富性。在实际演绎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演绎《野火春风斗古城》《沂蒙山》等红色经典歌剧作品,并在演绎中提升自身演唱水平,这种“演”“唱”结合,也可让学生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而在音乐会策划与编排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市场化运营思维,模拟“金钟演艺工作室”模式,并让学生在这种模拟中分工合作,学习演绎舞台设计、灯光音响调试、宣传策划等全流程技能,设置舞台组、编导组、主持组、场务组、宣传组等职能模块,让学生在其中各司其职,共同组织音乐会活动,并共同参与舞台演绎,这样学生因熟悉音乐会舞台演绎的多种知识与流程,在实际演绎中也会表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当然,在实际表演中,教师也需注重对学生的“手、眼、身、法、步”做出指导,以帮助学生呈现更精彩的舞台表演,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也能够在这种演绎活动的不断参与中产生显而易见的提升。
注重因材施教,落实分组训练
教师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需学会主动转变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以演代练”,注重每个学生所展现出的差异,并结合观察结果,优化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促进“以演代练”模式与高校声乐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演绎机会、表现机会,让学生在这种更为直观、深入的体验中,强化自身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习能力、演唱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大有裨益。当然,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的开展中需要注意,如果在课堂上将所有学生放在一起集中教学,教师就会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而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如果内容过于简单,声乐演唱能力强的学生就会难以学有所获,而教学内容如果设置得过于复杂,声乐演唱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就会难以胜任,“以演代练”的教学效果也就难以得到体现。
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在声乐演唱课程的规划中落实“因材施教”理念,采用分组训练方式展开教学工作。实践教学中将学生根据风格唱法、声乐演唱能力等分成不同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贯彻“以演代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在小组划分中,如果以声乐演唱水平划分,就可以将声乐演唱能力较强的同学设定为领唱,舞台演绎中也需设定其为主角。声乐演唱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可先设定为齐唱,舞台演绎中则设定其为配角,后期伴随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的提升再予以轮换。在分组完成后,教师可以将舞台剧设计融入声乐演唱课程的设置中,以歌剧《原野》为例,不同小组需结合该歌剧的主题内容、情感表达等设计歌剧演绎舞台剧,并在其中体现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等展现的不同特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舞台剧演绎的同时,体现唱功、提升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
提供活动平台,强调参与实践
除上述两种教学策略外,为保证“以演代练”模式与高校声乐实践课程的充分融合,教师还需以活动平台的提升,彰显“以演代练”模式的核心价值。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需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演唱机会,而后还需基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学生拓展“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中开辟校外演唱平台,以便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
比如,高校可以在声乐实践课程的设置中,开设“声乐教学实践办公室”,每一学年都为声乐专业学生安排声乐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身擅长或感兴趣的曲目进行演唱表演,以充分展示自身风采。同时,“声乐教学实践办公室”还可以每学期为学生举办“校园声乐竞演大赛”“校园声乐好声音”等实践活动,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精彩的表演机会,在这种竞赛氛围中,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也会有明显提升。当然,各个高校还可以针对“以演代练”模式与高校声乐实践课程的结合,寻求与地区性声乐演唱活动主办方的合作,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表演空间的进一步拓宽中,锻炼实践演唱能力。学生也能够参与更大的舞台,并向更多声乐演唱水平高超的大师学习、看齐。
此外,各大高校还可以在活动平台的创设中,为学生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在“以演代练”模式与高校声乐课程的融合中,还可以将基于多层次舞台实践体系的创设,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各个高校需要秉承“以演促学”的教学理念,贯彻“课堂展示-校园展演-社会服务”三级实践平台的构建,在课堂翻转、教学展演等活动的设置中,体现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学习与表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声乐演唱实力。各个高校还可以在推进二者融合的过程中,积极打造更具专业性、丰富性的课外拓展活动,其中需包含学术讲座、专业竞赛、成果汇报等。同时,各个高校还可以基于“跨学科艺术创作实践”来推进声乐实践课程教学机制的完善。在“跨学科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组织中,各大高校可结合“以演代练”模式与高校声乐课程结合的现实诉求,开设音乐与文学鉴赏、科技创新融合的创作课程,并注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明确伴随AI技术的进步,声乐作品的创作也变得更加高效及多样化,声乐演唱作品的创作也需融合该技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创新。例如,在声乐作品写作课程中,可以使用音乐平台辅助歌词创作,通过声乐作品主题、情感基调、歌词框架等相关信息,扩展及优化歌词。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知识储备,还能够及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对学生演唱实力、创作能力的提升也有明显促进意义。
“以演代练”模式与高校声乐实践课程的结合,是提升高校学生声乐演唱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基于对“以演代练”模式融合价值的分析,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高校声乐实践课程教学策略,其中包含“基于音乐会组织,实现‘以演促学’”“注重因材施教,落实分组训练”“提供活动平台,强调参与实践”等,希望能够为高校声乐实践课程教学方案的构成提供借鉴与支持。当然,教师也需在实践教学中,推进“以演代练”模式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融合,以便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助力高校声乐实践课程丰富性、灵活性、精彩性、专业性等提升。
作者:李慧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