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构筑产学研用“同心桥”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透视
智汇晋江,博创未来。
近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大赛集中呈现博士后群体扎根创新一线、攻坚关键技术的硬核成果,决出63个金奖、133个银奖、198个铜奖。本次大赛有哪些亮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引领未来,千余项高端成果参与角逐
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穿戴设备芯片……大赛期间,各类新技术、新装备让人目不暇接,场馆处处活跃着新科技、新产业的脉动。
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新能源团队研发的无人机无线充电停机坪,可引导无人机自动落到预设位置,不需要插拔插头就能进行充电,充电30分钟就能支撑40分钟续航。“它能适配市面上目前70%到80%的无人机,在风雨天也有较高的防护等级以及稳定的充电表现。”团队队员郭济华介绍。
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胡治国团队的项目“超越照明——任意光环境系统与人因健康照明技术引领者”获得创新赛金奖。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多色混光调控技术与软件可精准计算出符合节律健康、视觉舒适等特定需求的优质光谱。
在这场科创盛宴掀起的“智创风暴”里,3.6万人、8006个项目(方案)在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和揭榜领题赛4个组别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前沿、产业发展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等七大赛道展开比拼。最终,来自全国的46个组队单位和海内外报名的1721个项目入围总决赛。
揭榜领题,技术创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大赛是科技比拼的舞台、交流展示的平台,也是凸显产学研一体优势、加速成果转化的立交桥。
其中,在揭榜领题赛中,大赛共发布技术需求766项,涉及项目总投入近40亿元,揭榜奖励总额近9000万元,搭建起博士后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平台。
福州大学晋江校区许平凡博士后团队凭借“全生物降解无纺布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一举摘得揭榜领题组别新材料与石油化工赛道金奖。“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款既环保又舒适的全生物降解无纺布。通过比赛,我们的需求得到精准对接,揭榜团队的项目还获奖了,确实令人振奋。”张榜单位福建泉州美佳爽(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出云亭说。
当前,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的步伐持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创新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出题人、合作者与投资人。数据显示,本届赛事中70%的发榜企业表示“揭榜方案比内部研发进度快1至2年”,部分项目甚至可以实现“当年对接、次年量产”。同时,博士后团队通过解决真实产业问题,将实验室理论转化为工程化方案,既提升了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也积累了产业化经验。
聚才留才,精准赋能创新发展
本届大赛坚持“以平台聚才、以服务留才”,在总决赛期间同步开展创业服务、人才招聘和创新创业主题交流等活动,积极为人才与产业搭建精准衔接的“桥梁”。
精准的点评,为选手提供突破方向——
大赛期间,由知名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和法律专家组成的252位专家评委,为参赛选手提供精准诊断,助力技术优化。
“比赛期间,我聆听了其他参赛队伍的报告,为我们固废回收资源化利用项目提供了新思路。”江西理工大学博士后倪志聪说。
高效的平台,搭建产业人才对接的桥梁——
大赛期间,共有2100家企业、20个行业协会、13家创投机构与参赛项目团队进行对接,其中648家企业、行业协会、创投机构与520个项目团队达成意向合作项目220个和签约项目150个。
(本报记者 高毅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