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既是家事也是国事。2025年教育部部署“双千”计划,面向本科、专科中高年级学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设置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以此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
受国际局势、经济转型、产业调整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失衡,造成高层次高端制造业人才难求而传统产业劳动力过剩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企业岗位“招聘难”和大学生找工作“录用难”。社交媒体弥漫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造成不重视专业学习的氛围,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本质上,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并提升其综合就业能力依然是推动毕业生与工作世界有效连接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专业基础是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外显。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是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立足社会、安身立命之根本。在校学习的文化知识是过往实践经验的凝练和总结,是改造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引导。因此,专业成绩、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是企业招聘关注的核心要素。透过学生在读期间在学业和学术上达到的水平、成果,以及展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成为企业预判该生在后续职业发展的根基。
然而,当代大学生就读期间课堂参与率低、学习不主动、作业敷衍了事、沉迷电子网络、学习目标功利化严重,对提升专业基础能力缺乏深刻认识和系统规划。毕业之际,将要走出学校才知道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但为时已晚,后悔不已。因此,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当务之急是逐步探寻个人兴趣,由中学时期的知识学习过渡到寻找人生的职业方向,并为之努力。
其次,专业基础是学生个人赋能升级的基石。专业基础不仅是通向理想职业的“垫脚石”,更是个人能力提升的“能量站”。现如今,行业快速更迭、新技术不断更新、新机会不断涌现,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应对新情况和新变化的基础和底气。专业基础作为底层能力,赋予学生职业发展具备更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和提升空间。夯实专业基础不仅是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备要求,也是个人职业成长的必要条件。
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大部分是为了毕业、为了成绩的被动学习,考前功利性地死记硬背,注重技巧、忽视专业深度,未能把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学习过程中缺乏好奇心和主动性,未能在专业学习中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而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实践,但实践内容与专业相关度较低,耗时且费力,这种低级别的实习实践不能为有效赋能个人成长。
再次,专业基础是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支撑点。学术界认为就业能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个人拥有的学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个人特质,除此之外,就业能力还受经济发展、性别、人际等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在自我意识、机遇意识、就业决策、可迁移能力的循环中不断提升。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增毕业生数量之间的不平衡,让社会对学历贬值、过渡教育以及收入下滑等话题的广泛讨论,加剧了学生对毕业前途的焦虑与担忧。面对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在校学生更应该稳住内心,加强专业锤炼,增强综合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在不确定中追求个人价值和个人理想的实现。
作者:李琦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学生思政办公室主任、学生就业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