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们的校园也是鸟类在城市里的绿洲。”卢梦婷是广西大学林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每每在校园里听到婉转悠扬的鸟鸣声,绷紧的大脑神经总能瞬间松懈下来。
听鸟叫、观鸟飞成为不少广西大学(以下简称“西大”)学子的日常。在这座素有“绿色大学”之称的校园里,鸟与人分享着同一片天地。据林学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会最新数据统计,共有271种鸟类曾在西大校园落脚,约占广西总鸟种的1/3,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
红耳鹎是卢梦婷在校园里最喜欢的一种鸟,它的脸颊两侧各有一块醒目的红色羽毛,卢梦婷形容“就像自带了精致的腮红”。由于对鸟类保护和科普教育活动的兴趣,卢梦婷加入了林学院的学生社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会(以下简称“绿协”)。
加入绿协两年来,卢梦婷监测鸟类、整理数据、科普宣讲……不仅学以致用,更领会到生态保护要遵循自然规律、契合生态节奏。“这是我们人与自然共生的微观样本。”卢梦婷说。
守护:从专业到实践
今年3月,绿协志愿者团队在西大校内的水塘进行监测时,发现一只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未有记录的物种——体型纤细,身体呈淡灰色,有时静立打盹、有时喝水衔羽。经广西大学鸟类研究专家团队鉴定,该物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灰燕鸻,是广西地区首次记录到的灰燕鸻个体。
发现灰燕鸻后,卢梦婷和团队成员采取了保护措施:保留了其栖息水塘的原生水草,并通过增加浅滩湿地和底栖生物来保证它有足够的食物。卢梦婷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开始,团队就定期对校园内的各个水塘进行观测。今年年初,她还和团队成员一起观测到了一种小型鸟类——黑脸琵鹭,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当这样的时刻,“都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4年秋季,团队发现崇左扶绥一带湿地候鸟数量锐减,分析发现当地种植甘蔗时,农民喷洒的杀虫剂随地势流入湿地水源,候鸟因此受到影响。卢梦婷和团队一边向当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一边通过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增设鱼巢等进行生态修复。
这是一个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过去我对鸟类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现在可以通过野外监测真正理解它们。”卢梦婷说。现在她可以通过白鹭尾羽的光泽度和磨损程度,来判断它的繁殖周期等。同时,学习林业的她通过设计鸟类监测的方案,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生态保护的连接。
成立3年来,绿协从一开始的十几名社员发展为如今的30余名稳定社员及2到3位专业指导老师。与传统的学生社团不太一样,绿协的团队成员大多由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跨专业合作成为他们的一大特色:生态学专业学生擅长物种鉴定与监测,林学专业学生主理植被修复,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则发挥制图优势,将生态数据可视化呈现……
刘骏杰是团队里生态学专业的博士生,从2023年7月开始,他与团队联合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山河海自然保护基金会,在桂西南喀斯特山区布设了20个人工补水点。目前,他们已经监测到超过20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在人工补水点的行为记录,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褐翅鸦鹃。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凤头鹰也用他们布设的补水点洗澡。
成长:从观鸟到观心
在加入协会前,刘骏杰就是一名观鸟爱好者。他发的每10条朋友圈里,就有7到8条是他拍到的鸟、蘑菇和植物,“这大概是我和其他博士生最不一样的地方”。刘骏杰告诉记者,看着鸟儿扑腾着翅膀穿梭在林间时,会感到一份久违的放松和宁静。
今年,在全国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广西片区的行动中,团队成员在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罗港片区的一处滨海湿地,观测到6只头顶丹红、羽色洁白的“白色大鸟”。经鉴定,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这也是该保护区自建立以来,首次记录到白鹤的明确踪迹。
值得注意的是,这群白鹤并非短暂停歇的“过客”。在随后的监测中,它们在此停留长达70余天,完成了一个越冬阶段的生命历程。“这意味着它们把这里当作了一个真正的‘家’,而不仅仅是旅途中的驿站。”刘骏杰解释道,“这不仅是一次观测突破,更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当前我们守护的每一个‘后备家园’,都可能在未来为物种存续留下更多希望。”
不过,不是每一次的监测都以顺利结尾。刘骏杰和团队成员在红树林保护区开展生态监测时,需进入红树林中布设红外相机,以观察当地鸟兽的活动状况。然而,落潮后,红树林下便是泥泞滩涂,其土质比稻田更为细腻松软,人在滩涂中行走变得极为艰难。
观鸟四五年了,刘骏杰越发觉得,观鸟过程实则是观鸟者内心世界的映射。有一次,他请观鸟爱好者们选择一种能代表自己的鸟类,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其中一个人选择的不是奇特、珍稀的品种鸟,而是较为常见的褐翅鸦鹃,因为它能唤起他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都有自己充盈的精神世界。刘骏杰说,他比不观鸟时的自己更加关注当下和自我了,“看着鸟,就会意识到自己只是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即使微小如鸟,也乐此不疲地热爱着这个自然”。
“观鸟是进入大自然剧院的入场券。”刘骏杰说,鸟会为每个人打开认识大自然的一扇窗,让人了解到更广袤的自然世界。除了鸟类外,刘骏杰还是一名蘑菇爱好者,与此同时,协会的视野也从鸟类保护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他们不仅关注鸟类,还兼顾兽类、植物、大型真菌、两栖爬行动物、昆虫等其他类群,在“城市公民科学调查”的项目设计中设置不同样线,由各领域专家领队,带动公众志愿者参与。
何奕阳是广西大学林学院团委书记,也是绿协的指导老师之一。她坦言,刚工作时对自然生态并无深入的了解,但从学生的眼中,她能感受到对自然的热爱。如今,何奕阳逐渐认识到“鸟与鸟之间有很多不同,植物也有各自的习性和美”。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了解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每个人先了解、喜爱自然,再进行保护。”
共生:从校园到社会
每个关注鸟、喜欢鸟的人,大抵都会成为一名生态保护的践行者。
刘骏杰曾与团队成员一起,连续3年动态监测广西防城港山心沙岛的水鸟种群状况。团队发现,当地实施的岛礁修复工程以及随之兴起的旅游经济活动,对水鸟种群及其栖息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经过科学数据分析后,团队有效指引了水鸟与栖息地的保育工作。
同时,团队还积极探索“观鸟经济”的发展路径,通过开展观鸟活动、培训生态导览员等方式,推动了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生态环保的新动能。
除了鸟类保护外,生态科普是绿协的另一大重点工作。比如,公众常误以为落在地上的幼鸟是被遗弃的,出于好心将其捡回家,却因缺乏饲养能力“好心办坏事”。
针对这一现象,刘骏杰和卢梦婷都会跟其他的协会成员一样耐心科普:繁殖季幼鸟学飞或不慎掉落出巢是自然现象,成鸟通常在附近,不应随意干预。他们通过“绿野科普行”的活动,在公园讲解鸟类知识、制作植物标本、设计互动游戏……
在卢梦婷印象最深的一次户外科普活动中,有一个孩子指着一只脚部受伤、步态不稳的白鹭问:“它的脚怎么了?”那一瞬间,她意识到自己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自然关怀。孩子们未经修饰的好奇,比任何设备、技术更能触及保护的本质。
团队的科普范围早已走出校门。他们走进南宁市的小学,为300多名小学生开展“绿野科普行”;在广西科技馆设置“一叶一果探索植物奥妙”主题展区,吸引数千名大中小学生参与;在花卉公园开展“呵护鸟类繁衍生息,绘就生物多样盛景”主题活动。团队累计组织志愿者1885人次,服务总时长超7000小时,受益人数超过2万人。
团队成员还自发开展了许多创新实践。他们自发地将学校里的鸟类、植物等整理成册,为校园树木加贴“身份证”,从最初简单的文字说明,到现在的扫码观看科普视频,让科普延伸进校园的每个角落。
刘骏杰打定了坚持到底的主意。他有时会想起,在一次水鸟监测活动中,恰逢夕阳西下,金红色的阳光映照水面,一大群鸻鹬类、雁鸭类水鸟在滩涂上漫步、休息、飞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一刻,他忽然懂了这句古诗词的含义。这个场景激发了他脑海里的成就感,“让我觉得保护和科普行动确实很有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仟煜 实习生 李姝岑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7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