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孕育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价值取向。在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模式不断革新。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其文化素养关乎民族未来走向。将黄河文化美育传播给大学生,不仅能强化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活力,还能提升其综合素养,助力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发挥创新实践作用。因此,探究其传播路径与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信息时代大学生黄河文化美育的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的系统工程,黄河文化具有民族精神基因、历史智慧与价值理念,利用美育传播让大学生认识其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特质,了解文化发展脉络和时代价值。这种传播冲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界限,让大学生在浸入式感受之中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自觉成为黄河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给民族文化的绵长发展增添青春力量。
信息时代的黄河文化美育传播,给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给予了一条关键路径,在美育中对黄河文化里的艺术形式、人文含义的体会与领悟,可以培育起大学生的审美鉴赏才能、文化体会才能和更新思维才能。并且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合作精神、责任担当,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观。这种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是有利的,而且可以让学生有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能力,在时代的潮流中发挥创新实践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作出贡献。
信息时代大学生黄河文化美育的传播路径
搭建沉浸式数字传播矩阵,强化美育感官体验。在信息时代,数字技术为黄河文化美育传播提供了全新载体,搭建沉浸式数字传播矩阵,能突破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让大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黄河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为美育感官体验升级提供切实支撑。
要搭建起沉浸式数字流传矩阵,一方面需从技术应用和平台整合两个方面入手展开操作,就技术方面,可以跟专业队伍联手来开发黄河文化的VR体验项目,还原诸如二里头这样的重要历史遗址的本来面貌,展现出黄河治理工程的发展经过,这样就能做到大学生戴着设备走进历史中;另外还可开发AR导览系统,在学校内设置一些虚拟的黄河文化展示点位,用扫描特定标识的形式查看黄河民俗艺术等等。平台整合方面,在抖音、B站这些短视频平台上创建官方账号,定时上传黄河文化科普视频,比如“黄河非遗技艺拆解”“黄河沿岸城市文化特性”之类系列,每条视频围绕一个具体话题展开叙述,并附带清楚的图文解释和实物图片;于知乎、小红书开设“黄河文化美育”板块,特邀黄河文化研究专家、非遗传承人加入,发布专业解读文章及技艺呈现内容,便于大学生随时查阅学习。而且搭建黄河文化数字资源库,将黄河历史文献、民俗影像、艺术作品等资料归类收藏,向高校师生公开,免费供他们使用,给大学生获取黄河文化信息提供方便途径,真正切实提升美育感官感受。
创新美育内容表达,契合大学生认知习惯。考虑到大学生对新鲜、互动内容的偏好,创新黄河文化美育内容表达是吸引其主动参与的关键。通过贴合大学生认知习惯的形式,能让黄河文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切实提升美育传播效果。
创新美育内容表达要围绕大学生日常接触的文化形式和消费习惯,开发黄河文化主题文创产品,与高校设计专业师生及地方文创企业联手,制作印有黄河流域非遗纹样的文具、包含黄河历史故事的笔记本之类用品,在高校超市、文创店销售,把美育渗透到生活场景中。
创作跨界融合内容,邀请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以黄河号子、民间曲调为基础作为流行歌曲,并制作MV在校园广播、视频平台播放;与戏剧影视专业的师生合作改编黄河民间故事,排练校园话剧,在校内巡演,让学生边看边演感受文化。另外就是推出黄河文化互动小程序,设置“黄河知识闯关”“文化拼图”等板块,学生答题、完成任务即可获得虚拟勋章来刺激参与的积极性,在小程序里开设“学生创作专区”,让大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创作的黄河文化主题的绘画、短文等作品,形成一种良性的交互内容生态,真正贴合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推动校地协同实践,深化美育场景落地。校地协同实践充当着联系高校美育理论教学同黄河文化现实场景的关键纽带,它使得大学生能够从课堂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体会到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将高校资源与地方文化资源组合起来,就能塑造起兼有实际操作意义与教育功能的美育场所,促使黄河文化美育由模糊概念变成能参与、能体验的实际活动,从而让美育场景落地效果得到切实改善。
推动校地协同实践,要创建起稳固的合作机制并拥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载体,高校可以和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的文化馆、博物馆以及非遗传承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创建“黄河文化美育实践基地”,确定彼此在资源供给、活动组织以及成果转化等事项上的责任。
定时安排大学生做实地活动,去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参加文物整理讲解服务,帮工作人员记下跟黄河文化有关的展品情况;去陕西韩城非遗工坊跟着传承人学剪纸、面塑这些黄河流域的传统技艺,还要按照要求画指定的图案。同时,配合地方文旅部门做“黄河文化调研项目”,带着学生团队去调研黄河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状况,形成调研报告交给当地有关部门作为参考。
信息时代大学生黄河文化美育的实践策略
构建“政校企”三方资源整合机制,夯实美育基础支撑。在信息时代推进大学生黄河文化美育,仅靠单一主体难以满足资源供给与实践需求,“政校企”三方资源整合机制能打破各自壁垒,将政策、技术、教育资源高效联动,为美育实践提供稳定且多元的基础支撑,解决资源分散、落地困难等问题。
“政校企”三方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首先应厘清“政校企”的核心职责及其相互间的合作模式。政府文旅部门出台黄河文化美育专项支持政策,划拨专门资金用于资源开发与活动举办,挑选并公布黄河流域优质文化资源清单,包含非遗传承基地名录、博物馆数字资源库以及文化企业合作名录等内容,为校企合作给予方向。黄河流域文化企业凭借技术和运行的优势参加数字美育产品的研发,联合高校设计专业师生制作黄河文化VR体验项目,复原二里头遗址、龙门石窟等历史场景,创作印有黄河非遗纹样的文创产品,要承担一些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联系非遗传承人来学校教学技能。
高校专注于教育环节,根据三方确定的资源清单来制定美育教学方案和实践计划,整合校内文史、艺术、环境等专业师资力量,设计出包含理论课、活动课、成果展在内的完整美育体系。三方要形成月度线上协调会、季度线下推进会机制,同向发力资源使用状况,破解合作难题,比如联手打造“黄河文化美育资源包”,将数字课程视频、实践基地预约步骤、非遗传承人联络方式等有用内容收纳,全部免费供高校师生应用,保证资源高效利用,切实筑牢美育根基支撑。
建立分层分类的美育教学体系,适配学生认知需求。大学生群体因年级、专业不同,在认知基础、学习目标与兴趣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传统统一化的美育教学难以适配多样化需求。建立分层分类的美育教学体系,能从学生实际认知特点出发,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精准匹配,让黄河文化美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避免“一刀切”导致的教学效果弱化问题。
建立分层分类美育教学体系需要从年级分层和专业分类两个维度来设计。在针对大一新生的分层上,开设黄河文化通识课,课程内容以基础认知为主,涉及黄河流域地理风貌、历史发展脉络、核心民俗文化等方面,并且通过课堂讲授、观看纪录片或参加文化图片展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对大二、大三学生而言,在此设置黄河文化进阶模块,其中设有“黄河文化与文学创作”“黄河非遗技艺体验”等选修类目,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同学们能够深入探究其内在;对于大四学生来说,则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设立“黄河文化专项课题”,比如可以是关于“黄河流域文创产品设计”的项目研究、“黄河文化传播策略”相关课题,由教师一对一指导,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成果。
在专业分类中,文学类专业开设“黄河流域文学专题”,分析《诗经》《黄河大合唱》等作品中的黄河元素;艺术类专业开设“黄河主题设计工坊”,引导学生用黄河纹样、民俗场景等创作绘画、雕塑作品;环境类专业开设“黄河生态与文化保护”课程,探究如何实现生态治理与文化传承。
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实践模式,延伸美育场景边界。信息时代下,单一的线上或线下实践模式难以充分覆盖大学生的学习场景与需求,“线上+线下”联动能将虚拟资源与真实体验结合,打破时空限制,让黄河文化美育既便捷可及又具沉浸感,有效延伸场景边界,解决传统实践中参与门槛高、覆盖范围窄的问题。
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实践模式,需要从场景设计与流程衔接两方面开展。线上端搭建黄河文化实践专属平台,设立“资源预习区”,上传黄河流域文化遗址介绍视频、非遗技艺教学短片、专家解读音频等内容供学生提前在线学习并标注疑惑,开辟“成果展示区”,允许学生上传实践报告、摄影作品、非遗手作影像,并附带点赞评论功能便于师生交流互动,开发“实践预约系统”,汇集沿线实践基地信息,学生可以在线预约博物馆讲解志愿服务、非遗工坊体验等线下活动。线下端依托校地共建的实践基地,开展差异化活动,去黄河博物馆搞活动,帮着整理文物信息,核对展品年代,补上一些文化背景说明;走进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工坊,跟随传承人学习年画勾线、印刷技艺,完成专属主题作品;在黄河生态廊道开展调研,记录植被恢复情况与文化标识保护现状。
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黄河文化美育的传播与实践工作成效显著。通过搭建沉浸式数字传播矩阵、创新内容表达、推动校地协同实践等路径,让大学生多维度感受黄河文化魅力;构建“政校企”资源整合机制、分层分类教学体系,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实践模式,为美育实践提供坚实保障。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也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作者:张燕丽,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