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重庆构建跨部门、跨学段、跨场域协同机制,打造“红岩思政”育人品牌
一堂思政课 满城是课堂
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红岩精神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了这座山城的过去与未来。无数革命前辈与仁人志士在这里用生命书写忠诚,用信仰铸就史诗,留下了一座灼灼生辉的“红色富矿”。
2025年,作为重庆教育强市建设9项标志工程的“领头雁”,“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工程被系统纳入《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以顶层设计筑牢思政课改革的制度基础,全面建立红岩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的新机制。
重庆市“最美教师”杨亚梅在为学生授课。资料图片
从一节课到一扇窗
“红岩思政”的“破圈”之路
当朋友圈都在感叹“圈粉”越来越难时,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红岩思政”课经过深入推广,拿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重庆市教委最新调查显示,95.8%的学生成为这堂课的“真爱粉”。
这背后的“破圈”密码是什么?
这一切,源于一场高位推动的战略布局。2023年5月17日,重庆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首次明确提出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同月,重庆市教委与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联合发起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并正式启动“红岩思政”教育联盟,构建起跨部门、跨学段、跨场域的协同机制。
“我们希望依托思政课堂这个主阵地,引导广大师生深入挖掘‘红色富矿’中的精神养分,让红色记忆成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在市委教育工委的推动下,“红岩思政”逐步实现从单一思政课程向全学科拓展、从区域试点到全域覆盖的“共振效应”。
如何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红岩精神的光芒透过课程这扇窗照进学生心里?面对这道必答题,重庆教师以课堂为土壤,以历史为种子,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教育实践。
在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当《红岩》中的“小萝卜头”在狱中仰望光明的片段投射在屏幕上,孩子们的眼睛湿润了。学校党总支书记江艳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刻的情感共鸣,以“黑暗中的微光——寻找你的‘小萝卜头’精神”为主题,引导孩子们书写属于新时代少年的担当与理想。
而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海航班的教室里,一场特殊的诵读正在进行:学生身着破旧囚服,深情朗读《黑牢诗篇》和陈然的《我的“自白书”》,悲壮的历史穿越时空,在年轻的声音中回响。诵读结束,教室里响起雷鸣般持久而庄严的掌声,这是年轻一代对革命先辈最真挚的致敬。
从一节课到一架桥
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红岩思政”课之所以能成功“圈粉”,不仅因为故事感人,更因为它真正架起了通往学生精神世界的桥梁。“育人必须关注人、关注实践、关注问题、关注意义,这是为思政课注入灵魂的关键。”重庆市红色资源育人研究共同体负责人张帝这样总结。
渝北区空港新城人和街小学校长陈怡深谙此道:“道理入耳方能入心。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是我课堂上的‘法宝’。”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以儿童化的语言、情境化的设计,把道理糅进故事,让思政课如盐入水,有味无痕。
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挑战更为现实。“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价值观念正在成型的学生,思政课必须真实、有料、有态度。”云阳实验中学校德育处主任肖文轩说。
在数学课堂上,革命历史也未曾缺席——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教师曾美从“渣滓洞铁窗的窗洞半径为R”这样一个数学内容切入,随即展示历史照片与斗争史料,数学的“度”悄然升华为精神的“度”、信仰的“高度”。
去年6月至12月,重庆市成功举办中小学“红岩思政”课展示活动,共评选出294节优秀课例,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真正形成了“科科有思政、课课融红岩”的育人新生态。
思政课变得“鲜活、生动、干货十足”。一批优质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基因“润物细无声”地流入心田。
在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伟莉动情朗诵古承铄烈士在渣滓洞写下的诗句:“假如山崩地裂,假如天要垮下……”一瞬间,课堂沉寂了,学生仿佛被带回那个时刻。
“打造‘红岩思政’品牌,核心在‘育’,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精神滋养。”刘宴兵强调。
从一节课到一座城
下好“育新人”一盘棋
舞台上,演员陈数饰演的江姐与狱友在狱中绣红旗:“让这面五星红旗飘扬在歌乐山上……迎接属于人民的新中国!”一针一线绣的是希望,一字一句念的是信仰。这一幕,让无数观众泪湿衣襟。
“上好思政课,绝不能照本宣科。教材是地图,而教师应是引路人,带学生探寻深处的瑰宝。”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雷国洪这样理解思政教学。“大思政课”必须打破课堂边界,走向真实的社会与生活。
重庆正以全域为课堂、以社会为教材,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场”。
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这些红色地标持续焕发新的育人活力。通过“双师同堂”创新模式——纪念馆讲解员与教师联袂授课,以及流动展览、微宣讲等300余场活动,红色资源真正“活”了起来、走进了校园、融入了成长。
“红岩思政”早已不只是一门课,更是一座城市协同育人的系统实践。重庆建立“馆校结对”机制,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构建起“启蒙—体验—深化—践行”的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全链条机制。
课堂有趣味,课后有行动。“理响重庆·行走的思政课”持续开展,将红色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涌现出20个市级典型案例。渝中区“行走的思政课”、沙坪坝区“红岩大课堂”获国家级推广,“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项目入选国家“大思政课”示范项目。
重庆以“红岩精神”为魂,让300余位烈士的事迹穿越时空,在校园中回响,在心中扎根,深深植根于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中。
如今,整座重庆城如同一堂宏大的“思政课”。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红岩故事、传递红色信念。这股源自平凡的力量,正如星星之火,为这座城市注入蓬勃不息的精神活力。(本报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李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