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
编者按:
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上海自2012年率先启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以来,逐步构建起“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体系。最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9个方面发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展现上海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效,生动诠释新时代上海教师群体的专业风采与教育智慧,光明网推出“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系列报道。报道将通过案例剖析与名师讲述等,解码上海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兴则民族兴。在沪上校园,伴随“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的全面推进,一场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的运动安全防护探索正在同步展开。
各学校通过智能监测、制度保障、保险护航等多维创新,构筑起一张覆盖运动全过程的立体化安全防护网,让“加强运动安全防护”举措在每一片运动场上落地生根。
智能预警,构筑科学防护第一道防线
走进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的体育课堂,科技的力量正在为运动安全保驾护航。通过AI智能体育系统,学校密切关注着学生的运动数据和运动量预警。通过实时监测,体育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运动负荷异常,并及时优化学案和锻炼内容,确保学生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科学锻炼。
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教师为学生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这种以数据驱动的安全防护模式,正在上海多所中小学普及。在宝山区高境科创实验小学,智慧体育平台已成为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通过实时监测学生生理数据,教师能够及时调整上课节奏,有效避免了运动风险。在普陀区新普陀小学东校,智能监测设备已深度融入体育教学,形成“监测-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让运动安全防护更加精准有效。
科技赋能的安全防护不仅停留在数据监测层面,更延伸到动作矫正环节。闵行区七宝实验小学的“AI魔镜健身房”,通过3D深度摄像头可以精准捕捉学生21个骨骼节点运动轨迹,实时生成运动姿态分析图谱,及时发现不规范动作并纠正,从源头上预防运动损伤。
制度创新,织密校园运动安全防护网
除了技术护航外,多维度的制度设计更是校园运动安全的坚实保障。在嘉定区震川中学,学校制定了“运动安全二十条”并组织体育教师开发学校“运动风险地图”,标注各区域运动安全等级,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系列保障举措让学校近三年重大运动伤害零发生,获评“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静安区彭浦第三中学建立了“运动安全三级预案”体系,将安全管理细化到不同场景。通过智能设备,学校系统掌握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这种分级响应的安全预案,确保了应急情况下的快速有效处置,让安全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上海市昆明学校举办趣味运动会
上海市昆明学校成立了运动器材维护小组,定期对运动器材进行检修,同时配齐担架、轮椅、甲板、AED等医疗保障器械,并完善了校园运动伤害快速响应机制,全校教职工都熟悉流程。学校还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运动安全教育及运动损伤的处理,对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等教职工开展运动安全知识和救护技能专题培训,确保运动伤害时第一时间准确处理。
保险护航,完善运动伤害保障体系
在加强预防的同时,上海持续加大投入,构建起全覆盖、多层次的校园运动伤害风险保障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运动。
上海市教委持续探索建构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综合预防和处理机制,通过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身安全指导手册》、建立第三方处理机制、建立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检查制度等措施,为青少年充分参加体育运动、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有序的空间,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则提出,加大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保险保障的政府投入力度,为所有学生配置运动意外伤害专项保险,扩大保障范围,减轻学校、家庭后顾之忧。同时,整合运动安全、保险及司法等方面力量,建立学生运动风险评估和运动意外极端情况综合处理机制。
从智能监测到制度保障,从风险预防到保险护航,上海校园体育安全防护体系正日益完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安全、快乐地成长。(光明网记者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