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在这一宏伟蓝图的指引下,高等教育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有力支撑。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应用型学科,金融学更应当担负起服务“三农”的重任。为了更好地满足乡村金融改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金融教育亟需加强产教融合,通过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涉农企业的紧密合作机制,将金融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为乡村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新型金融人才,这是破解当前金融教育与乡村发展脱节困境的关键路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本土人才。这为金融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梳理产教融合内涵,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路径,力图为新时代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启示,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化课程改革,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金融教育要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金融人才。课程改革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深入分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金融人才成长规律,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学用贯通的特色课程体系。在夯实金融专业基础的同时,要加大涉农金融课程的比重,将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等前沿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农村视野。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设置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田间,在实践中感悟“三农”之需、体验 金融之用,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应为金融专业学子精心打造“三农金融专题课”,以“教学+实践”的融合模式,为乡村金融事业培育新苗。课程紧扣乡村产业金融需求,搭建起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知识殿堂。在课堂上,我们诚邀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及农商行、农信社的资深前辈,他们带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学生系统阐释农村金融政策框架,深入剖析典型业务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农村金融世界,全面认知其生态。在课堂外,学生化身探索者,走进田野,走访农户与涉农经营主体,实地评估金融需求,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并提出贴心的服务优化方案。更有学生深度参与涉农金融产品创新设计与市场推广,在真实商业环境中磨砺专业能力。
高校要积极携手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打造“三农金融人才培养实验班”。这一创新举措,旨在精准对接农村金融人才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如同量体裁衣般,依据实际需求精心设置培养方案,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通过顶岗实习、参与项目研究等丰富形式,深度参与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之中,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待学生学成毕业,优先将其输送到家乡的农信社、农商行,如此一来,便成功打通了从人才培养到实践锻炼,再到顺利就业的全链条,为农村金融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拓宽数字化平台教育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变着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模式。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金融教育同样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拓宽教育渠道,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一方面,高校要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智慧教室、在线课程平台等信息化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开发形式多样的金融学习资源,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要主动联合行业企业搭建产教融合数字平台,依托远程教育、直播培训等形式,将先进的金融理念、前沿的实务知识传递到田间地头,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
高校应发挥智慧校园技术优势,搭建起一座服务乡村的数字化金融教育桥梁。这座平台,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知识宝库,系统整合了金融基础理论、惠农政策解读、家庭资产配置妙招、农业风险保障秘籍以及电商金融实务等丰富内容。它用农民朋友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传递知识,既严谨又亲切。在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像团结的大家庭一样,主动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农村信用社、保险机构等携手合作,让教学内容既符合行业需求又专业规范。这座基于数字基建的教育平台,能打破时空壁垒,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既为农民朋友送上便捷的学习大餐,也为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打开新大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完美牵手。
高校在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的同时,更要以需求为指引,深耕创新实践的沃土。借助现有的在线教育平台,高校可以化身“金融知识主播”,定期开展网络直播,把信贷管理、理财规划、保险配置等农民急需的实用技能,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让金融知识插上翅膀,飞进千家万户。不仅如此,高校还应量身打造适配农村的金融服务移动应用,把投资理财、保险购买等功能集成在一起,再配上风险提示和在线咨询,让农民朋友也能轻松玩转数字化金融工具。同时,高校师生还可以走进乡村,手把手教村民使用线上平台,让他们也能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这种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教育模式,定能为乡村振兴添上金融的翅膀,让农村焕发新的生机。
完善保障机制,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金融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为实践模式的持续深化提供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学校要将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优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为金融教育实践提供政策保障。同时,要加大校地合作力度,争取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资源支持,拓宽实践经费渠道。此外,还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校地互聘”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指导、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形成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不断完善实践环境、创新体制机制,能为金融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长效发展。
在制度保障这一关键环节,高校肩负着重要使命。要成立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产教融合领导小组。这一小组就像一个精密的指挥中枢,能全面统筹金融教育实践工作,让各项事务有序推进。同时,高校应精心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清晰明确目标任务、细致规划保障措施、科学设定考核办法。把金融教育实践稳稳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赋予它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学分认定、经费支持等方面一视同仁,为金融教育实践筑牢坚实的制度根基,推动其稳步向前发展。
高校要为金融教育实践筑牢多维保障的坚固堡垒。在资金上,应打造一个专项基金“聚宝盆”,把校内资源聚拢起来,积极对接地方乡村振兴与金融扶贫政策,用项目委托、课题招标这些巧妙办法,吸引金融机构和农业企业的社会资本纷纷涌来。在人才建设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这把“金钥匙”,把乡村金融服务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评,让教师们更有动力投身实践。再请金融机构从业者、农业企业管理者当兼职导师,为课程设计和实操环节出谋划策。推行教师轮岗制度,让骨干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深入乡村调研,让理论教学和产业需求紧紧“牵手”。通过校地协同,推动知识技能在学术和产业间顺畅流转,让教育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良性循环,为金融教育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金融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需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完善的保障机制不可或缺。学校应将产教融合、乡村振兴融入发展战略,优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为金融教育实践筑牢政策根基。要强化校地合作,汇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力,拓宽经费渠道。在制度上,高校可成立产教融合领导小组,制定专项方案,将金融教育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赋予其与理论教学同等地位。在资金方面,设立专项基金,对接地方项目争取支持,与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金。在人才层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乡村金融服务,聘请专家、经理任兼职教师,选派教师挂职、调研,提升“双师型”素质,促进校地人才交流。
(作者:黄元君,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