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工智能引领下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以及各领域的发展,同时,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也逐渐应用于高等教育,正在赋能并改变着传统教育模式,驱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系统的转变和革新,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AI技术赋能,有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与学习范式的迭代一方面,通过AI技术赋能线上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大学教育从“标准化”走向“定制化”的转变,促进“AI+高校课程”的发展,使得高校教育能够精准匹配学生需求。比如从学习行为分析、个性化反馈和沉浸式沟通的方式来看,“AI+高校课程”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教师的学习指导效力,能够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节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在这个过程中,AI重构了高校的授课互动方式,从原来的“教师-学生”双边模式,改变为“教师-学生-人工智能”的三方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结构中,人工智能既是研究工具又是研究方法,学生可以利用AI技术实现差异化学习,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更好地提升其学习体验。
通过AI技术赋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转型的“双向耦合”发展。AI技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形态演化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受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反向作用力。一方面,科学技术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演化和发展进程,特别是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成为教育形态变革的核心力量,AI时代大学教育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人工智能驱动大学教育变革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力量。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AI科技的社会化发展。因为,大学不仅是AI技术的试验场,也是AI 技术伦理和社会价值生成的实验室,正是通过大学教育系统不断培养科技工作者、创造科技文化和科技伦理等,才能进一步规范AI科技发展的界限,并且引领AI科技的使用。如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设置的人工智能伦理课程,则是高等教育对AI技术实践的倒逼与赋能,依靠高校的教学实践,AI技术不仅可以不断为其社会化“减负”,而且还可以在更大范围的社会-伦理规制中进行考量和调整。
通过AI技术赋能,促进了高校产教融合的“生态共生构建”。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积极与企业、政府等进行协作,建立起开放的、能够自我更新教育生态链。在这一生态链中,基于AI赋能高等教育进一步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界限,实现实时化、高效率的信息互换、资源共享,使得高校教学融合产业发展有了技术支撑。特别是随着AI技术的持续发展,促进了高校教育边界的模糊化发展,学生学习与工作、创新与应用的边界也会逐步打破,为高校产教融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拉近我国高校教育与产业发展实际,从而推动教学融合向深度与广度的方向延伸,最终构成适合产业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该系统中各参与部门互为补充、共享资源,形成了有价值的有机整体,共同推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AI技术赋能,极大地提高了高校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AI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学校更加广泛使用智能化助手,包括智能辅导员、智能教师、智能科研工作者、智能行政助手等,不断提高高校对这些领域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如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就业意向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规划好个人的学习计划,并做好跟踪管理,进而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通过过往数据的分析,在教学评价中设置公开、科学的反馈机制,进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估效果,不断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等。同时,高校也可以在行政管理和校园安保方面通过面部识别、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设备,有效地加强和提高校园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通过智慧学校建设更是将相关信息等进行流动和互通,为大学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为了加快AI赋能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及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在制定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政策过程中,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AI科技的应用能够惠及大多数高校,并且克服地域差异,不断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因此,要鼓励地方高校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聚焦教育信息化转型,加大高等教育AI技术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高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引入和建设5G技术、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高校应积极采用并推广统一技术标准手机端口的在线学习模式,并对现有教学终端升级,根据实际需要配齐信息收集、远距离分享、智能化感应等教学硬件设施,确保数字化教学得到落实。同时,扩大学校的资金资源供给、人才资源的建设与引进的规模,确保数字化硬件设备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要加大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以资源型数字化为依托,有效融合数字教育资源,优化线上教学内容,满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
为了加快AI赋能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及高质量发展,要积极引入产教对接平台,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政府可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政策、财政支持,更好地促进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同时,通过产教融合平台,企业可为高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高校也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与AI技术,进一步把握学生学业水平及兴趣爱好,并结合市场岗位需求精确匹配教育教学资源,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和准确性。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发展,高校应构建“AI+交叉学科”的大平台课程体系,在相关专业中嵌入AI相关理论,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运用AI相应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不断培养学生AI实战能力及创新精神,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活动。
为了加快AI赋能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及高质量发展,要加强AI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培养。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应从整体维度对人才需求进行考量,创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引进人才方案,如通过研发专属性合作项目、定期举办研讨会、设立反馈信息制度等,积极引进高端AI技术应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提升高校AI技术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相关方面的课程学习,不断更新自身数字化相关专业知识结构等,并且熟练掌握数字化技术实操运用能力。同时,高校教师要能够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在深入挖掘数字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到数字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字素养。同时,高校要打造一套针对教师AI技术教学的检测体系,将AI教学整合到学校的考评标准体系里,以此来激励老师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数字技能,并且采取奖惩结合的方式推动其积极性。
为了加快AI赋能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及高质量发展,要加快适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AI工具的研发。为加快我国高校教育环境的AI工具研发进度,要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经验,根据实践教学的需求研发定制型的AI技术产品,积极与校外的企业合作研发相关产品,以满足高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特殊需要。在AI智能工具的研发过程中,要遵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开发出适应高校学科融合发展以及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AI产品,并且通过开设AI技术、程序编写课程等,帮助学生适应AI技术的深层学习。同时,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智能化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要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采取严格的资料加密、禁止访客和保密制度,进行定期的信息安全威胁分析和漏洞分析检查,以便及时找出隐患问题并决定进行改正或者修订,保护信息处理过程的安全,并且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辨别通过人工智能获得的信息,避免被负向思维所感染,保证高等教育意识形态稳定等。(作者:林榕,福建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