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多学生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数据显示,近三年贵州职校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85%,职业教育正成为贵州学子技能报国的重要途径。
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实训基地里,李明杨老师正带着学生完成数控车削加工技术的实操实训,同时他还在积极备赛贵州省第二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0年前,当我还是学生时,就参加了贵州省的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李明杨回忆道。
10年来,李明杨始终保持“每年一赛”。虽已取得高级技师技能证,指导的学生也在全国和省级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李明杨仍在通过比赛找差距、补短板。“我要不断提升技能技术水平,做到‘人有我优’,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新的专业知识,做到‘人无我有’。现在我正在触摸一个新的技术,探索机器人与数控加工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结合应用”。
多年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致力于服务贵州新型工业化战略,依托“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汽车”三大专业群,构建了1个专业群和3个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若干家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1+3+N”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还入选了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学院为吉利汽车、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00人。同时,与黎阳航空、航天电器等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共建产业学院等,实现800名学生100%就业。
学院学生黄俊风表示,他寒假期间曾到航天电器实践,正是“校企合作”模式让他有机会提前到企业学习,等毕业之后即可直接上岗,就业有了保障。
“企业现场培训师入驻职业院校,在学院内搭建实训线全程授课,帮助学生毕业后能‘无缝衔接’参与生产,这种模式比传统师带徒至少提速一年零三个月。”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副总经理曾安梅说。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丽芳表示,十年来学院始终紧紧围绕“深耕装备制造、培育忠诚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