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三全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三全育人”视角,高校更强调学生的实践等能力的培养。而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积极鼓励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参与农村发展,既能够给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也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进而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撑。
高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对于推进未来乡村振兴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推进高校教学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挂钩,可以更好地助力高校落实“三全育人”工作实践,保证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大学生在技能、知识以及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三全育人”突出了新时期下高校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时代性,借其优秀的教育资源,高校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比如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嵌入大思政教育体系中,为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拓思路、寻觅出路,进而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内生动力,培养出更多懂得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人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育的实施效果。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聚集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和专家学者,是我国创新的主要源头,可以为社会培育各专业领域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乡村振兴领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可以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乡村振兴实践的机会,并且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获得锻炼的机会,反过来进一步提高和扩展高校在教学中的针对性和深度。同时,通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让高校积极参与到当地乡村经济活动和生产中去,与更多的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帮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农村目前科学技术、人力等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的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等,不断完善高校在乡村发展领域的教学匹配度,比如进一步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开展跨学科研讨活动,顺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新要求,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等。
加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强化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担当。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为我国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一方面,高校在科技创新研究等方面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一些农业院校在生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通过将这些研发成果进行产业化推广,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提升,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同时依托“理论+实践”的教育形式,高校成为“新农人”培养中心,可以向农村源源不断输出懂市场、会技术、愿意扎根农业发展的专业团队,不仅为有效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推进“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高校要积极搭建全员育人体系。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推进社会实践工作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并落实“课题+项目”的社会实践体系建构,积极打造服务于乡村振兴实践的专项课题,引导高校学生加强对乡村发展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社会实践。比如在一些农业院校可以增设乡村振兴课题项目,让学生可以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和了解建立全方位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育资源,将农村振兴专题实践与高校思政教育等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乡村课程实践,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
为有效推进“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要不断深化思政教学改革。一方面,作为高校来说,要充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教育工作改革。高校要始终联系实际需求,以创新改革的方式不断深化思政教育体系改革,将乡村振兴内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完善有关乡村振兴内容的课程,为学生讲解有关乡村振兴的知识和最新内容,打造一批优秀的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特色课程。同时,高校也充分结合乡村振兴实践,不断增加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影响力,以恰当的表述方法和方式将乡村振兴的社会热点问题纳入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性看待农村问题。如可以从乡村振兴优秀人物身上挖掘有关事迹,并将其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可以促进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及情感上的交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动向、新特点,促进他们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
为有效推进“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要紧紧围绕乡村发展实际,结合人才培养的最新需要,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比如高校可以加强农业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科教学计划,加快现代新农业、现代农业、智能农学等新兴农业领域的研究,不断丰富相关教材教学内容,增添实训环节,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教学实践等,以加大对实用型、多能型的人才培养。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在科研教学领域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开展职业再教育等活动,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帮助。
为有效推进“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要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手段。为了提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领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可以使用项目制教学、案例教学法、模拟场景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信息科技和技术,把与农业领域相关的知识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丰富学生的参与体验感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乡村领域知识的学习和创新。与此同时,高校应借助在教育上的优势,把教学资源优势运用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线,比如高校可以积极与乡村地区开展课题合作,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开展政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提供智力支持。高校教师以及科研工作者等,应积极参加“教师下村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们投身到农村的帮扶工作的热情,充实农村全面振兴的人才队伍。
为有效推进“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要充分发挥科技育人的作用。高校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及跨境电商等专业优势,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等,不断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例如,高校可以鼓励学生了解乡村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现状,并帮助学生开展乡村特色农产品推广实践,让学生了解乡村相关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线上推广模式等,为学生未来创业发展积累经验,更好地培养学生未来投身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等。
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优势,通过建立全员育人体系、深化思政教学改革等措施,可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际需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高校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不仅仅是局限于教育培训以及人才培养等层面,而是要积极构建城乡互促的教育共同体,为此高校要牢牢秉持“实践反馈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循环,在协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实现自我学科建设更新与社会服务基本水平的升级改造,进而构建一种新的助力乡村发展的教育共进模式。
作者:宋丹,西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