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以北京农学院“春泽园”和“525热线”为例
作者:李云乐(北京农学院学生处处长)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已从传统的辅助性、干预性角色,转向与发展性、支持性、融合性并重的核心育人环节。基于心理育人方位的变化,北京农学院立足都市农林院校特色,将心理育人视为一个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性创新探索。
北京农学院依托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农场林场等优势资源,建立心灵成长基地“春泽园”,开展农作物种植等常态化劳动教育,实践“五育融合”的发展性模式;并以“北农525心理服务热线”为平台,筑牢支持性干预体系,努力构建有温度、有实效、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路径。
方位重构: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命题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与价值重塑。其时代方位已从侧重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项业务工作,演进为贯通“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的战略性支点。这种变迁背后的逻辑是:学生的心理困扰往往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紧密相关,与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和生涯发展等现实议题交织。因此,新时代心理育人必须超越单纯的心理技术层面,应视为联结个体生命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纽带,旨在培养心理健全、人格完整,且具有坚定信仰、家国情怀、奋斗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北京农学院的创新实践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响应。学校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理论框架,以“赋能成长”为价值旨归,系统构建有价值高度、有情感温度、有实践深度的育人体系。其中,“春泽园”心灵成长基地体现了“融合”理念在发展性、预防性支持中的生态化空间呈现。“525心理服务热线”则彰显了“赋能”价值在支持性、干预性保障中的全时域延伸。二者相辅相成,构成“预防—发展—干预—保障”一体化的心理育人新范式,科学回应了“为谁育心”“如何育心”的根本问题。
内核创新:“五育融合”破解知行分离难题
在北京农学院创新实践中,劳动教育被赋予远超技能习得与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成为“五育融合”的独特锚点与价值枢纽,发挥了最具基础性、体验性和整合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知行分离”难题。
一是在身体劳作中锤炼积极心理品质。学生在“春泽园”的亲耕劳作中,通过持续的体力付出与意志磨练,切身培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和尊重规律的宝贵品格。这份在泥土与汗水中获得的坚韧,成为抵御“躺平”心态与“焦虑”情绪的有效心理疫苗,为学生应对未来人生路上的挫折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在创造价值中实现自我认同与意义追寻。从一粒种子的播种到一片金黄的收获,全周期的劳动实践使学生直观见证自身行动转化为具体成果的价值创造过程。这种“从无到有”的体验带来的深刻自我效能感、掌控感与成就感,成为构筑积极自我认同、追寻生命意义、对抗虚无感的心理基石,教育效果远超空洞说教。
三是在集体协作中升华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共同劳动将分散的独立个体凝结为休戚与共的有机集体。学生对“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有了具身化理解,对集体的归属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知农爱农意识,潜移默化地升华为更宏大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
北京农学院的创新实践同时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赋能融合育人的效能倍增器。面对数字原生代学生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心理育人体系,以突破传统工作的时空限制,实现育人的精准化、智能化与个性化。
一是数据驱动与智能预警。通过构建校园心理大数据监测平台,在严格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对匿名化的学生行为数据与“525热线”咨询主题、预约数据进行多维度关联分析。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心理危机早期预警模型,自动识别处于心理困境的“沉默者”,向辅导员系统发送分级预警提示,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精准干预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二是虚拟空间与延伸体验。开发“数字春泽园”线上虚拟平台,利用VR/AR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四季园艺疗愈体验,即使在寒冬或疫情期间,学生也能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自然的慰藉。平台同步设置线上“心情树洞”和“云端植物认养”功能,实现线下基地活动的线上延伸、互补与互动,打造了一个全天候、永不落幕的心理滋养空间,极大地拓展了心理育人的覆盖半径。
三是资源整合与智慧服务。将“525热线”升级为智能化心理支持综合平台,集成一键热线直拨、在线预约咨询、标准化心理自评量表、心理科普资源导航及AI陪伴式聊天机器人等多项功能,形成“热线—平台—咨询师”联动的立体化服务矩阵,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私密、更个性化、更低门槛的支持选择,打造师生心中随时可用的“心理急救箱”。
实践路径:“春泽园”与“525热线”协同育人机制
在“春泽园”心灵成长基地,教育边界变得模糊,实践更富生命力。植物认养活动不仅是劳动教育,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成长与衰亡的自然教育,并可自然融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讨论,最终学生在照料生命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师生共同的基地共建活动,既是体力劳动,更是构建平等、互助、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深厚情感联结的心理过程。“春泽园”项目实施让心理育人从关注个体情绪调适升华为培育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积极奉献的健全人格。
“525热线”成为贯通“个人困扰”与“时代议题”的有效通道。热线团队定期开展专题案例研讨与督导,不仅聚焦咨询技术与伦理,更着力理解个体心理困扰背后的社会结构性成因,思考如何在深度共情的对话中帮助同学将“小我”的困惑与“大我”的成长巧妙联系。例如,在疏导学业压力时,引导学生思考成才路径的多元化,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缓解求职焦虑时,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乡村振兴、种业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中去寻找机遇。热线服务超越了传统“心理树洞”功能,进化成为微型的、即时的、充满共情与智慧的价值引导场域,实现了心理支持、思想引导与生涯教育的无缝衔接和有机统一。
未来展望:构建心理育人4.0模式
北京农学院“春泽园”与“525热线”的协同实践,为构建心理育人4.0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数字化转型是动能,要积极主动拥抱科技革命,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工作全过程,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心理育人新范式,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问题导向”向“发展导向”的转变,提升工作的预见性、精准性、包容性与覆盖面,让支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生活化体验是归宿,心理育人必须下沉到学生最真实、最日常的学习生活场景中。“春泽园”的实体空间与“525热线”的虚拟平台,其成功源于它们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可信手拈来、可切身感受、可自然参与的支持系统。未来创新应继续围绕“生活化”的目标定位,打造更多元、更便捷的“微育心”场景,真正实现“育在平常、育在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