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领域正经历着从传统阶段的革命性转变,由化石能源到绿色低碳能源的根本性变革,是当前能源阶段的重要形式和突出表现。深层次的能源体系改革不仅需要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和突破,更需要具有扎实绿色理念和深厚创新能力,以及具备专业化实践素养的高质量队伍。赋能能源质量转型,推动能源产业升级。能源教育多年来持续为绿色发展贡献出了智慧和力量,也为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和谐新中国贡献了方案和策略,是人才供给的核心来源。当前大环境之下要积极推动能源教育改革的转型和发展,使其成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从高校学科教育更新到产教融合全面深化实践,从基础教育的渗透启蒙再到终身学习体系的全力搭建,能源教育正以多维共促的形式,为绿色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时代召唤:绿色新质人才的核心内涵与战略价值
绿色新质人才是适应当前能源转型和长久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精尖技术人才。伴随着能源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发展,绿色新质这一复合型人才群体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们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掌握跨界融合知识,并且具有较为突出且卓越的创新能力,且具有扎实丰厚的实践素养,在多元领域有自己的科研和实践成绩。与其他人群不同,这一批人才在理念层面具有相对卓越的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将碳排放、资源高效利用等理念贯穿于整个能源生产和应用的线条当中。相对于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这些人员在知识储备上,将重心放置在掌握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技术,以及精通当代风能、太阳能、氢能、储能等迎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能源领域。无论是在传统技术的产业升级,还是在新领域的学习深化上都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另外,他们还具备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数学、计算机、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的融合知识。除了专业化的知识储备之外,这批人才还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能够实现从零到一的量变积累,更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迭代更新,能够积极应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多功能互补开发,并且具有全球能源的治理视野,能够适应国际能源合作和绿色技术输出的严格要求。
培养这批精尖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这批人才的战略价值也早已跳脱出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成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长久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当前的产业发展维度来看,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急需要精尖技术领军人才,打破当前传统的卡脖子问题。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在风能、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经超越了火电。这一结构性的突破,标志着当前生态发展更需要创新型人才来推动技术更新。从生态维度来分析,绿色新质人才主导的能源技术革新和高效利用,是解决当前所存在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关键,也是解决GDP碳排放守护好环境安全的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是否能高质量落地。从整个国家竞争力的维度来看,全球能源转型发展态势迅猛,拥有高质量绿色能源人才队伍是国家在生态竞争中的重要杀手锏。拥有了高质量的绿色能源人才队伍,才能够在新能源技术标准制定以及国际能源合作中占据主动地位。
学科革新:构建适配绿色发展的能源教育体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智慧支撑。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跟随社会发展趋势,调整学科布局以及课程体系,推动学科布局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持续升级。同时,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全力打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之下,高校也积极构建能源教育新高地。其中,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打破传统专业壁垒的重要突破口。许多高校立足自身优势学科,构建起以核心优势学科为主体的能源学科生态。以河海大学为例,该校持续发挥水利、土木等王牌学科的专业传统优势,并且推动水利和能源学科相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从传统的水力发电系逐步拓展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与氢能等新兴领域。当前的学科布局已经全面覆盖了风光、水、火、储等整个链条,还依托交叉学科的充分优势获批了博士点,为培养赋能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提供了扎实的平台。
课程体系的绿色化重构也是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重要手段。高校在能源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打造当中,也摆脱了传统观念,向新能源、发电技术、储能原理与应用、碳管理等前沿课程体系靠拢,同时也强化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现代技术领域相融合。比如,新能源院校可以从自身学科优势出发综合各学科特性,搭建起以基础理论为基底,添加核心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全面化课程体系,让新能源科学和工程专业持续发挥优势,同步实现绿色能源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另外,高校还可以立足绿色新质人才培养,打造金课,引入当前流行的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新能源工程的全流程运作,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
科研创新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高校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当前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发展,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组建专业化的科研队伍,承担重点研发计划,特别是在光伏系统、海上风电、安全防护等较为热门的专业实现重大突破。让学生能够在公关的过程中锤炼自身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
产教融合:搭建人才成长的实践桥梁
产业需求是能源教育改革的重要风向标,产教融合也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路径,真正能够让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干在实处。高校要和当地的特色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平台,共同研发更加适应于当前社会发展以及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闭环良性生态圈,特别是要立足当地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充分优势,让新能源院校可以和当地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并建立起合作关系,参与到国家新能源技术创新以及开发的工程当中。比如可以同风电、光能等企业共同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科学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真正地将理论知识落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企业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让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在课程的设置上,企业要依据技术发展的整个趋势,提出针对性的课程建议,让课程能够通过优化改善满足新能源的发展将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运维等相关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课程内容当中。在师资队伍的打造上,企业要配备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导师的身份渗透在课堂,为学生分享一线的真实案例和技术经验。学生也可以在真实的操作过程当中增强自身的实践积累。在实践环节,高校要在企业建立起实训基地,学生要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在实践中增强工程素养。
产教融合能够助力多元化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当前新能源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高需求,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对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细化指标,重点培养新能源设备维护以及储能系统调试等技能型人才。关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和企业联合制定了跨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既能够具备扎实技术,又能够敏锐洞察市场需求的综合性人才,适应海外新能源项目的发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所产生的人才缺口,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支撑。
生态浸润:塑造全周期的绿色育人氛围
绿色新质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在知识和技能上发力,更需要深化人才的绿色发展理念。基础教育阶段绿色能源启蒙要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通过开展绿色发展等相关课程,培养青少年的绿色发展理念,比如在校园内打造零碳校园综合能源项目,让学生能够在示范样板上展示自己城市的绿色发展成果。这种轻松生动的早期启蒙,更能够培育潜在的新能源人才。
高校则要借助校园文化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担当。比如通过打造绿色校园,在校园内深入推广太阳能路灯、地源热泵等新能源应用设施,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当中感受绿色理念的落地。另外,高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新能源科普下乡社团活动,以及乡村光伏项目调研等社会实践项目,让知识服务满足生态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另外,高校也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创新绿色发展相关的论坛活动和座谈会,在全校营造崇尚绿色的创新氛围。
培养绿色新质人才,不仅是能源教育响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生态担当的科学路径。从学科交叉的理念革新到产教融合的实践落地,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到全球生态发展视野的构建,能源教育以全方位的形式推动改革和创新,全力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对未来的发展,要积极洞察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全面贯彻双碳目标的深入落地,持续培养绿色新质人才。高校要持续不断地将能源教育落到实处,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培养模式,拓宽融合路径,提升育人质量,让更多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脱颖而出,使其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中坚力量。以技术创新走实生态足迹,以绿色发展守护生态家园,书写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薛永志 西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