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
编者按:
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上海自2012年率先启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以来,逐步构建起“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体系。最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9个方面发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展现上海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效,生动诠释新时代上海教师群体的专业风采与教育智慧,光明网推出“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系列报道。报道将通过案例剖析与名师讲述等,解码上海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超大城市,许多中小学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运动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运动快乐。
近年来,上海中小学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通过立体开发、功能复合、智慧管理等方式,充分挖掘校内场地潜力,为学生体育活动拓展出新天地。
向上向下要空间,立体开发突破局限
面对中心城区学校活动场地有限的现实难题,上海中小学创新思路,将目光投向空中和地下,通过立体化开发拓展体育活动空间。
闵行区文来中学学生在进行攀岩练习
闵行区文来中学打破传统校园空间局限,秉承“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空间革新理念,在原来仅有三片篮球场的条件上,建成了一幢校园空中运动综合体。这座综合体包括三层楼高的空中操场、下沉式篮球场、环校跑道、空中跑道、攀岩墙、乒乓球和陆上虚拟赛艇练习区及室内多功能羽毛球场等,打造了“天—地—空”立体化运动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运动天地。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巧妙利用建筑特点,让学生在日常行走中锻炼身体。校舍地面五层、地下两层,学生吃中饭,平均每人每天走2.5层×2;每周2次以上的艺术课,每次走2.5层×2×2+250M。学生没有特殊情况,不乘电梯,充分利用建筑条件开展零星体育活动。
百年老校金山区廊下小学也推进了“场地革命”,开辟莲湘园、风雨运动棚等特色空间,合理规划教室走廊为 “微型运动角”,实现校园空间 “处处可锻炼” 的立体布局。学生们即使在课间十分钟,也能在跳房子、抓小鱼等微型游戏中活动身体,使碎片化的课间休息时间转化为运动能量站。
精细管理挖潜力,室内空间高效利用
上海中小学不仅向外拓展空间,更向内挖掘潜力,通过对室内空间的精细化利用,实现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嘉定区震川中学学生在进行趣味运动“跃走越快乐”
嘉定区震川中学面对42个班级共享单一体育馆的难题,创新推出“时空分项管理”方案,将晨间、傍晚等时段精细划分,使室外场地、食堂底楼都成为运动空间。同学们晨间在室外开展跳踢、羽毛球、田径等室外运动,食堂底楼进行三棋等文化项目,傍晚错峰安排球类训练。与此同时,学校还创新开发“户外健身角”,设置体锻智能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运动。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则通过“操场魔方式划分”理念,将操场划分为跳远、短跑、羽毛球、垫上运动等九大功能区,统筹组织,实现不同项目错峰开展。学校还探索“时空折叠”设计,一块场地上午进行攀岩教学,下午则用于摔跤训练,实现“一地多用、一课多元”。地下空间也被“深度挖掘”,新增乒乓球桌、击剑墙靶等设施,构建全天候锻炼环境。
浦东六师附小在空间上也对“小场地”进行“巧规划”。体育老师手持话筒精准播报班级场地分布,让室内操与室外活动互不干扰。室内桌椅间隙化作“微型运动场”,而室外空间则被分割成多个活力区块。这种精细化的空间管理,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孩子们释放活力的舞台,各年级学生在同一时段里如精密齿轮般有序运动。
创新模式促多元,“一场多能”提升效能
上海中小学不仅注重场地硬件建设,更通过创新使用模式和管理机制,加强场地的多功能利用,实现“一场多能”“一时多用”。
上外云间中学依托智慧操场建设,为校园体育注入科技活力。智慧操场集成了AI人脸识别、智能测试设备和健康评价系统等先进技术。学生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快速记录运动数据,包括运动时间、强度及轨迹。智能设备还能精准评估立定跳远、跳绳、50米短跑等项目的表现,并生成个性化健康建议。学校还创新采用“时空双维调度法”,根据季节和课程动态调整场地使用计划。夏季侧重早晚时段,冬季则优先安排午间活动,确保学生在适宜环境中锻炼。
奉教院附小·奉浦联合小学学生在参加无人机体验课程
作为“一校三区”的典型,奉教院附小·奉浦联合小学充分挖掘校内可用的空间及资源,形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校园体育生态。环城东路校区的室外活动场所较多,学校根据年级划分就近的运动区域,将每日的活动内容、游戏器材进行排表,每周轮换;陈桥路校区的教学楼空间比较小,也没有室内体育馆,学校就设计了跳房子、踢毽子、丢沙包等适合在小空间活动的“弄堂游戏”;奉浦小学校区空间最大,设有模拟飞行、无人机实训空间、航模车模实验站等科技体育运动设施设备,走道上还放置了AI体锻屏,实现运动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上理工附小则依托现有的室内外场地、走道、专用教室等资源整体统筹布局,构建了“统筹规划、动态调度、分时使用”校园体育活动空间体系,包括200米环形操场、棒球场(兼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室内综合球馆、乒乓房、击剑馆、射箭场、地上彩绘活动区、舞蹈房等,覆盖球类、技能、操练、趣味等项目类型。这一系统化体育空间构建,为校园赛事全年级、多项目、常态化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空中操场到地下运动馆,从智慧场馆到弄堂游戏,上海中小学在有限空间中开拓无限可能,展现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创新实践。这些举措不仅拓展了体育活动空间,更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期待更多学校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注入蓬勃活力。(光明网记者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