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也给乡村教育带来新要求。乡村教育长期承担着“输送农村孩子进城”的特殊使命,新时代乡村教育需要从服务于“城市”的“辅助”功能回归激活乡村、培育新型农村人才、继承优秀乡土文化的“根基”功能。笔者着重剖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小学教育功能变革,对学校布局调整、小学扶持政策扶持等政策意义进行解读,提出以文化为根、教育为枝、服务乡村产业为路的方向,为构建与乡村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优质教育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时代呼唤:乡村振兴战略对教育功能的新要求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人要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具体落实在乡村这个场域时,教育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是破解贫困代际传递的“挡箭牌”,也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乡村社会文化生态的关键因素。这种转变给乡村中小学教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重设。传统的乡村教育某种意义上是“离心型”的教育,评价标准和课程教学更多地指向在标准化的考试中胜出而得以进入城市,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但造成了乡村精英外流和地方文化认同等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必须兼具“向心型”和“开放型”。既要培养“知农学农爱农”的新一代,既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脚上有泥土,心中有归属”的家乡情怀,愿意将自己的发展同家乡建设的蓝图相融合。这就要求课程中融入更多的乡土知识,使学生在了解家乡的自然优势、历史文化传统和产业特点的同时建构起文化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同时,还要培养开明、具有创新性的现代公民,运用现代技术和市场思维将乡村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与乡村发展同向共轨。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变革。面向乡村振兴的知识不是课堂上能学到的,必须要有系统性的教育内容。从学科知识拓展到生态文明、现代农业科技、数字经济、乡村治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等内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不能承担所有的职业技能培养,但要有承担“撒种子”和“撒种子”的责任,比如科学课,介绍本地农业的生态循环和生物技术等;信息技术课,介绍农村电商智慧农业模式等;社会实践课,可以开展村容村貌、民风民俗考察等,关键要打通知识与生活的壁垒,回归生活本体,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探究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乡村,才能望得见乡村未来。
最后,教育功能的泛乡村化。乡村社会,学校曾经是文化高地,也是社区地标。乡村“空心化”造成了学校功能虚置,乡村振兴要求学校回归乡村社区,成为乡村社区的“文化灯塔”“精神家园”。学校除了为学生服务,还应该对社区开放,让学校成为家庭与社区、内与外的纽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场地资源、师资资源、信息资源等,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普法教育、数字技能学习等,成为乡村终身学习的“支点”“支脉”“支线”。学校可以成为乡村文化的策源地,借助学校平台举办传统节日、传统文艺汇演等,整合社区共识,营造文明乡风,让学校在更大场域发挥教育功能。
布局与坚守: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学校发展辩证法
城乡学校布局优化是教育公平和资源配置均衡化的必然趋势。“撤点并校”办学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上学远、家长负担重、乡村文化生态稀释等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从“规模效益”走向“育人价值”和“社会功能”辩证统一的思考。
一方面,科学布局优化是集约节约教育资源的必由之路。对于人口规模过小、确实无法办学的教学点进行必要的整合、优化,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办成条件好、师资足、管理规范的寄宿制学校,可以有效提升区域整体教育质量,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然,这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本”,综合考虑地理、交通、监护人情况,做好相应配套,不能因“布局优化”而造成新的“上学难”。政府要加大对中心学校的投入,特别是在寄宿条件、交通、师资力量补充等方面,确保整合之后的学校真正能够成为区域范围内的优质教育中心。
另一方面,必须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这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乡村价值的体现。小规模学校(包括乡村教学点)的意义并不在于满足少部分孩子“有学上”的需求,而是维持乡村社区活力的“毛细血管”,是孩子们“不走出家门、不远离乡土”接受教育、感受乡情的最近窗口。小规模学校(含乡村教学点)班额小、师生亲和的自然属性,使其在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方面是大班额学校无法比拟的。那么,扶持小规模学校,就不能简单地视为“兜底”,而是一种“教育试验”。
扶持小“麻雀学校”的关键是“造血”而非“输血”,这需要在诸多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创新。从硬件设施来看,用“互联网+教育”等方式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输送到最边远的教学点,“城市孩子农村小学堂”,弥合数字落差。从师资队伍来看,在教师流动机制和激励方面,探索更宽松的制度设计,“县管校聘”下“挂职交流”、骨干教师“走教”“县管校聘”下的骨干教师“走教”对于坚守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教师真正“留得住”“引得进”“走出去”“留得住”,让小“麻雀学校”的“小”真正变为“精”“特”,探索“小而美”“小而精”的办学模式。
文化赋能:教育赋能乡村产业的深层路径
教育赋能乡村产业若还局限在“职业培训”的低水平线上,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基因的激发,乡村产业之魂是乡村产业所独有的异质特色,这种异质特色源于地方文化,因此,教育赋能乡村产业最根本的途径在于真正以乡村产业之魂作为文化内核,以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为实现手段的文化赋能路径。
这条路的起点,是“文化唤醒”。中小学教育应当责无旁贷地去挖掘、梳理、传承本土文化。让乡土文化资源变为教育资源。中小学教育应该组织师生系统梳理本土的非遗、传统工艺、民间传说、节庆风俗、特产名物等等,并创造性地把它们整合为课程,而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兴趣课,而是要融进语文、美术、音乐、历史等课程。从小吟诵乡土诗章,吟咏家乡风光,领悟传统工艺的魔力,文化的种子便撒下了。这种基于身份认同的文化自觉,才是今后一切产业创造的源泉。
其次,“创意培养”。文化唤醒之后,教育更应致力于让学生具备将文化唤醒的资源转化为创意的能力。这就要从知识教学转向项目研究。例如,学校选择一个当地的传统手工艺(竹编、剪刻、扎染),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个手工艺的历史、制作步骤,让学生尝试用现代的审美和设计感进行改进,创造出适应当下市场的文化产品。又如,选择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引导学生进行品牌故事设计、包装设计、淘宝营销策略设计等。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创新等能力。这正是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转化所需要的。
最后是“生态建构”。教育赋能产业,不能变成学校“独角戏”,要构建校、家、社区、企业、政联合教育生态,学校走出去聘请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新农人、返乡创业青年等“乡土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学校校外辅导员,让学生接触最生动的产业;同时开展好“研学游学”,让教室搬到田间地头、车间工厂、文物古迹;政府及企业为学生创意实践提供平台,如开展乡村青少年文创大赛、设立小微创业孵化基金、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等。多方联合形成从文化认知到创意迸发到实践转化的闭环,让教育真正成为乡村产业的“火种”。
重塑价值:让乡村教育成为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最终是一场价值重塑的狂欢。应该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不仅是充当城市的注脚和农产品的供应站,更看到乡村的生态承载、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等的不可替代性。同样需要重构的还有乡村教育,不仅是人才输送地,也是乡村走向现代化的“人才库”、文化的“基因库”、社区的“能源站”。
落实乡村教育的新定位,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既要经费投入继续向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倾斜,更要在乡村教育制度设计上进行彻底变革,建立激发乡村教师、激活乡村学生、服务乡村社会的乡村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只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乡村教育而留下、回归,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乡村最美丽的风景、最活跃的沃土,乡村教育的根才真正扎稳,乡村振兴的大业才能获得最根本最持久内生力量的支撑,这既关乎亿万农家子弟,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李莉萍,湘南学院教育科学与法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