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记忆与地方身份的载体,天然连接着乡村的生活方式与情感。伴随乡村文旅的兴起,非遗不仅是可观可玩的文化内容,更是老人以“传者—作者—合作者”多重身份参与公共生活的有效入口。一方面通过技艺传授与演示可以完成非遗的代际互动,另一方面,老年人在生产性保护与文旅消费场景中也可以获得社会价值。
近年来,非遗工坊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已在2005个县建立1.1万家工坊,带动约120万人依托非遗相关产业增收,其中覆盖670个脱贫县与135个重点帮扶县。工坊既是技艺传习的“活态课堂”,也是老人参与社会、实现劳动回归的重要阵地:从备料、打样到讲解、展演,能够形成“技能—服务—体验—产品”的完整链条,既能增强个体价值感,也提升社区凝聚力与文化吸引力。
国际经验同样显示“非遗×老龄群体×文旅场景”的协同效应。例如,日本京都“町家文化”活化让退休工匠参与到木构建筑的修复工作中,能够兼顾历史建筑的风貌更新与也能保有老工匠的职业尊严;意大利的玻璃工艺保护计划则组织退休手工艺人在旅游旺季进作坊演示,并获得补贴,把非遗保护、旅游开发与老年社会参与有机结合。上述经验表明,只要以真实生产与真实服务为纽带,便能把老年人的经验资本转化为文化供给与公共价值,从而为乡村文旅注入稳定的内容生产力与温度。
非遗与乡村文旅融合的协同效应
非遗独特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很多非遗项目都与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既是地方历史记忆的活态表达,也是塑造社区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关键载体;其次,非遗具备“可看、可触、可做”的高参与度特征,技艺演示、沉浸体验与师徒共作等形式天然适合开展工作坊、研学与代际共创活动,适合提升文旅的体验感;再次,非遗拥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潜力,通过“非遗+文旅+设计+电商+康养”的多元融合,可把手工技艺、民俗表演等转化为体验产品与IP资产,延伸从内容采集、创作开发到渠道传播、品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就业与增收,促进产业集聚与乡村空间活化。为满足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软实力与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以侗族大歌、刺绣、木构建筑为代表的非遗,建立起了“非遗+旅游”的模式,游客白天在侗寨体验民族服装,参观博物馆、晚上在村寨参加侗族大歌演出,带动了摄影、民宿、餐饮业等相关业态的发展;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景区内部设置活动广场,游客可以在晚上参加互动式的摆手舞活动。杭州临平河西埭村以皮影戏为当地特色文化IP打造平台,将本地的老艺人请回乡间,参与到当地的民俗节庆、研学活动当中,在其中发挥余热。这种模式亦是对“古镇+文化+非遗+研学”的模式进行更好的探索,并且让更多的老人能够得到不断继承与发展非遗传统文化的机会。
老年人参与非遗文旅的多重价值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老年人不仅是技艺的“持有者”,更是社区记忆与价值秩序的“活档案”。他们所掌握的非遗技艺并不是短期培训的标准化技能,而是长期嵌入日常生产与生活的隐性知识与情境化经验,以及在特定民俗下形成的社会网络与叙事框架。这些通过“身手相传”“口耳相授”积累起来的技艺与口述史,构成了一种可被激活与再生长的活态文化资本。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老年人可参与非遗工作坊与社区展演中;同时须坚持“共创、共治、共益”,在知情同意、署名权与收益分享等方面建立清晰规则。由此,老年群体的经验不只是可交易的手艺,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能够在提升社区凝聚、扩大社会参与与增进主观幸福感的同时,转化为具有教育、审美与经济价值的可持续资源。
就经济增收而言,老年人加入到非遗生产、表演、教学等环节,可把自身的文化资本变成经济资本,达到“技艺增收”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老人的收入水平得以提升,他们的经济活动仍然是劳动者身份并且依然有其价值感。以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银饰锻造传承人吴共能为例,他将早年“游村串寨”的流动手艺转型为固定运营的非遗工作室,在40年手作经验的基础上,坚守熔炼、锤炼、拉丝、串链等十余道传统工序的工匠标准,同时在工艺与呈现上进行微创新,开发轻量化日常佩戴系列与婚嫁定制套装,提升单件附加值与复购率,客单价与毛利率显著提升。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将白族扎染技艺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在地文化产品,全村200余家经营户、4000余名从业者在协会化与标准化流程下运转,并吸纳60岁以上长者担任技法演示,进行共同授课,实现“在家照护+就近就业”,人均每月新增收入1000~3000元,旅游产业与“扎染+研学”深度捆绑,年接待研学游客4万余人次,带动餐饮、民宿等配套消费近千万元,形成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与老年增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从社会心理看,非遗活动的公共性、互动性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社会参与的大舞台,有效地缓解了老人因退离职场、子女外出务工等原因带来社会角色弱化、情感孤寂等问题;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老人们如在晚年继续得到别人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觉,则会减缓其出现记忆衰退的情况,并能减少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此外,非遗项目的表演、教授、制作和展销活动会让老年人依旧感到自己是被社区所需要的一员,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与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或是学徒以及同行的交流得到情感上的回报,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老年人参与非遗文旅痛点分析
尽管“非遗赋能乡村文旅”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但实践中仍面临多重困境。其一,参与机制不健全。许多非遗文旅项目仍沿用“一刀切”的招募与排班,不区分老年人的体能差异与作息规律;岗位设置偏单一,也应更贴合老年人的语言与技能实际,优先提供低强度、非数字化的岗位。其二,资源整合不足。非遗传承人、文旅企业、乡村社区与旅行社之间协同不顺,缺乏稳定的运营主体与长期合同机制,标准化与品牌化较为薄弱,形成“旺季扎堆、淡季停摆”的碎片化供给链。其三,数字能力鸿沟明显。文旅加速进入线上赛道,涉及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线上预约等环节,大部分老年人缺乏数字设备与技能,数字化培训又缺少适老化与持续跟进。其四,收益分配不均。在一些景区与商业链条中,票务、讲解与文创销售的利润被中间商过度攫取,老年参与者仅获象征性劳务费,价格不透明、结算不及时、权益无申诉等问题挤压了老年人非遗文旅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形成“非遗保护—社区增收—再投入”的良性内循环。
老年友好型非遗文旅融合的“五位一体”路径
为破解上述堵点,亟须把“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制度设计与产业实践,形成“制度保障—人员优化—空间适老—数字普惠—收益共治”的闭环治理。
首先,在制度建设层面,把老年人参与非遗系统性写入各级规划与预算,把参与成效纳入文明村镇与旅游示范创建评价。财政上设立“非遗适老参与专项资金”,并提供配套场地供给、设备购置、交通与意外保险等刚性保障。推动“非遗工作坊”“非遗体验园”纳入文化生态保护区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指标体系,实行项目库管理与滚动评审,允许通过政府采购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发布示范合同与收益分配指引,明确知识产权、肖像权等使用边界;制定安全与适老化标准,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同步建设县域数字监管与服务平台,开通投诉与监督渠道,确保政策长期化、可持续、可考核。
其次,在人员培养上,除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外,增设“非遗活动从事能力”资质认证制度,面向拥有非遗技能或具备培养潜力的老年人,建立老年非遗文旅参与者候选库,来源包括传承人推荐、社区筛选与本人自愿报名等方式,登记个人专长、语言情况、可参与时段与体能边界,按能力取向初分为表演型、制作型、教学型三类,并通过短期试岗验证匹配度与安全适配度。对不熟悉普通话或数字工具的老年人采用方言讲解配青年助教转译的结对方式,提供演示脚本、教案模板与样卡包。帮助乡村旅游地老年人围绕文旅表演、文创制作、研学教学三大场景精准上岗。文旅表演侧重静态演示、轻场次合唱合奏、仪式亮相与互动问答,优先安排早晚时段与可坐可站工位;文创制作侧重材料分拣与预处理、扎缚打样、缝制收边、样卡整理等;研学教学侧重关键工序示范等。
第三,优化乡村文旅空间的老年友好化,把“安全、舒适、高效”贯穿场地、设备与运营全流程。在布局上实现入口近停靠、动线单向、演示区与观摩区分隔;在环境上完善遮阳避雨、通风取暖与防滑排水;在时间与强度上坚持早晚轻场次、控制单次时长与间隔恢复,设饮水点与替班名额,并明确极端天气停演阈值;在后台与服务上提供安静休息室,联动志愿者与医疗点;在交通可达上配微循环摆渡与助老车,缩短步行距离;在信息沟通上采用大字导视与图形化标识,关键流程配纸质提示卡;在空间复合利用上推行“前店后坊”,让体验、展售与生产相对分隔而可视互通,便于即时展示与转化。
第四,为提升老年人的数字能力,可针对老年非遗文旅参与者进行“分级短训+结对陪练+流动课堂”的在地数字技能培训。设立清晰的三级培训目标,即会用、会拍、会播;培训课程全程进行适老化设计,聚焦收音、补光、稳机基本操作,配发大字图示口袋卡和轻便三脚架、夹式补光灯、领夹麦、移动电源等工具包,对普通话不熟悉的长者以方言讲解配青年助教转译;组织青年助教与老艺人结对,让青年负责技术与发布,老人专注内容与讲解;以试播为产出门槛,助教按月回访,持续优化镜头与话术,逐步把更多长者从线下“演给现场看”带到线上“播给大家看”。
最后,要建立多方共建的利益分配机制,让老年人参与到非遗文旅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来,获得合理的收益。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会组织参与为框架,在县域层面设立非遗收益共建基金和专账管理,明确资金来源与分配口径。将部分的门票收入、工坊产品的收益、研学课程的收益、线上数字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老年传承者与参加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更是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未来,要发挥好政策、技术、社会的力量,让更多的老人从“观众”变成“主角”,让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又反哺非遗保护,一同提高文化厚度和社会温度。
作者:康帆,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怡慧,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