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之下,高校是培育人才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如何调动高校自身对乡村发展的支持成为迫切需要探讨的话题。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跨学科整合方式有益于创建同时具备从事农业实践能力、乡土情怀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且打通高校所掌握的知识资源从高校到乡村实际运用的路径。通过项目化运作机制来调动乡村地区内在的发展活力与创新潜力。从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对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文化振兴有着深远的影响,“两教融合”模式依靠教育创新机制,促使高校同农村地区形成双向互动,协同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从融合必要性,融合路径以及赋能角度展开探讨,着重剖析高校怎样凭借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给乡村振兴给予人力资本,技术支撑,产业培育,文化传承,治理改善等多方面的助力,从而做到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服务国家战略时的统一发展。
“两教融合”赋能高校服务乡村:三大核心价值解析
首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能有效解决农村发展的实际难题。这种模式塑造起创新型乡土人才培育系统,造就出既有乡土情结又具备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冲破了传统教育里学科界限和能力培养单一化的老框子。学生通过劳动锻炼深入认识乡村社会状况,凭借创业训练加强服务基层的本领,某所高校开办的“乡村振兴革新实验班”,通过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采用“校地协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开发智慧农业管理系统之类的项目,既解决了乡村的实际难题,又提升了自身的价值。其次,形成高校科技成果向乡村转化的高效机制。填补知识技术供应与地方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把科研成果嵌入乡村场景开展应用性验证与迭代改良,防止理论研究脱离实际情形,某高校农业科研成果在劳动教育基地和创业孵化平台达成深度融合,在乡村区域执行试验示范并持续改善,明显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后,“两教融合”为乡村发展带来内生动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善于凭借区域资源优势,推动本土特色产业培育和人才孵化,调动村民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如“乡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创业项目”接合本土资源,通过技术赋能、技能培训以及合作社创建等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在此基础上,“双师型”服务模式促使高校与乡村达成长效合作,依靠平台搭建和资源优化配置来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为乡村振兴给予持续动能。
“两教融合”育人体系:理念、课程、平台三维创新路径
高校要达成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需始终秉持“融合同行”的育人理念,并将其切实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培育出兼具创新能力、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劳动教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指引,这一理论框架既增强了劳动教育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又给它在各个专业领域里的推广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实际操作时,要创建起包含劳动教育,更新思维以及创业能力培育的系统化教育体系,把劳动精神当作主要导向,有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这样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创新创业进程里所表现出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以及内在动力,又能塑造他们的诚信守法、团队合作等优良品质,从而更加认同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同劳动教育体系融合起来,再创建起实践验证的平台,这是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环节当中,利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升他们的劳动创新能力,还要培育吃苦耐劳,敢于革新这类核心素养。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有益于学生深入认识两者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从情感角度上增进其参与意识和价值认同感。
高校可从三方面构建融合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结合。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高校要统筹规划,梳理二者契合点,以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整合课程内容与结构。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相关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分,开足课时,丰富实施途径。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里,用案例分享等方式提炼劳动教育素材,渗透劳动教育;二是加大实践课程比重。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环节占比,避免劳动课程理论学时比重过大现象。注重教学内容规划的科学合理,依据学生特点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每年审核课程内容,结合产业与市场变化及时更新,保证课程的时代性与先进性;三是完善课程梯次结构。遵循由易到难逻辑,优化课程梯次。在专业课程和通识必修课程中注重融入劳动与创新创业相关内容,树立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弘扬劳动精神、启迪企业家精神、培养劳动技能。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结合专业特点融入相关内容,助力学生创业。
构建线下实践平台是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议高校建立创业学院,创建“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校级创新创业园区”等实体空间,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创业项目评选等活动,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育专题讲座,撰写心得体会报告,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市场需求对复合型人才的现实要求,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要努力形成良好的线上资源共享体系,高校应该加深同乡村企业之间的合作,一同创建起融合“互联网+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在线平台,在资源整合上,高校可以汇集社会上的创新创业案例,规划出模块化的学习单元,给“劳动与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赋予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利用慕课、云课堂、微课、VR虚拟仿真这些数字化手段,可以做到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调配并高效使用。
“两教融合”五大动能释放:高校服务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
释放人才动能,输送服务乡村生力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乡村调研、农业体验、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参加进来。这些活动能让他们了解乡村的产业结构、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进而增进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明显提升他们扎根基层或者返乡创业的能力。以某所高校举办的“乡村振兴实践营”为例,这个计划安排学生在农村地区做几个月的劳动锻炼和创业孵化项目。在此期间,学生既学到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知识,又跟当地居民形成深厚的感情联系。近些年来,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返乡创业,投身农业领域的发展与革新,这些青年依靠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慢慢成长为兼具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乡土情怀的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产业革新中起着关键作用,给区域经济带来新的动力。他们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来改进生产效率,更新经营模式,开拓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变成推动农村经济结构革新的主要力量,这种现象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才外流状况,给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赋予了重要的人员储备。
释放科技动能,加速应用转化与迭代。乡村真实的劳动环境,堪称高校研发技术的天然试验基地。像智慧农业装备、环保技术、适老化产品这类科技成果,投入乡村实际使用时,常能快速暴露出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进而推动有针对性地优化升级。就拿某高校开发的智慧农业灌溉系统来说,在乡村实地测试过程中,研发团队发现该系统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存在传感器信号传输不稳定的状况。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展开技术升级,显著提升了系统整体性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高校科技成果与乡村需求间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加速成果转化的重要推手。由于他们既熟悉高校科研成果,又了解乡村实际需求,因而能够将高校科技成果引入乡村,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和推广。借助这种模式,高校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朝着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释放产业动能,激活业态创新与升级。“两教融合”项目依靠乡村特色资源,努力塑造多元化的业态和品牌。就农旅融合而言,学生以乡村生态景观和农耕文化为载体,规划并执行了不少有特点的旅游路线和互动体验活动。在文化创意开发阶段,把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融合起来,产生了一批带有地方特色的更新产品。在电商渠道创建方面,帮助农户搭建起线上售卖平台,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农产品的流通速度。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推行,既形成了农户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网络,又明显优化了农产品市场的运作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高校学生依靠创新思维,把产品设计、市场开拓、经营体系这些方面整合起来加以改良。针对传统农业、手工艺、乡村旅游等展开系统升级,明显改善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品质,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持续的动力。以某地方为例,大学生创业团队帮助当地传统手工编织业完成了品牌化转变。通过把创新理念同手工编织结合起来,采用线上线下的销售办法,使快要衰落的传统技艺又焕发了活力,既有益于农户增收,又带动乡村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释放文化动能,促进乡风文明与认同。在乡村劳动实践里,学生能真切体会到本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利用短视频创作,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奇方式,全面展开对文化遗产的记录,流传以及应用开发工作,通过制作出高品质的文化专题片或者设计成沉浸式的非遗互动体验项目,很好地增强了大众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以及参与度。乡村地区依靠创客空间以及多种文化活动,构建起城乡交流的桥梁,现代城市文化要素同本土传统文化在此交融共生,乡村文化的内涵得到充实,其内在活力和吸引力也得以提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软实力支撑,某高校在乡村创建的文创创客平台,吸引了很多城市设计和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加入,这些专业人才同村民一起,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乡村文化符号加以改造,创作出既有文化价值又具备市场潜力的艺术作品,从而优化了乡村文化的流传效能。
释放治理动能,注入新理念与新方法。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现代管理理论、数字化技术工具及协同运作模式,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被成功运用起来。在村庄规划环节里,通过更新设计思路并借助专业软件,给农村地区制定出恰当的长远发展计划。就环境整治而言,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治理效率与成果明显提升。在数字基础设施创建方面,努力构建起涵盖广泛的乡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满足村民的各种信息需求并改善服务感受。高校学生深度参与对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与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能有效调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动力。以某乡村为例,在大学生团队的帮助下,搭建起数字化村务管理平台,村民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查阅村务信息并参与到决策进程中来。这种新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给优化乡村治理效能赋予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黄木,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