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当今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时代,数字人文从各种风云际会中勃然兴起,催生了各类专业门类,大学外语教学也不例外。中西文明互鉴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命题,有利于世界各国共筑美好家园的共生共荣,大学外语教学是文化传播、文化共享和文化互鉴的重要手段,理所当然应该担负起中西文明深度互鉴的重任。随着数字人文的嵌入,外语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灌输过程,而是以数字人文为理论指导、技术应用为工具的具体表现中西文化的鲜活载体,摆脱时空的约束,助力跨越文明交流鸿沟,让不同文明顺畅、便捷、高效和深层地实现文明互鉴。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燃起外国语言文化探索的热情,为中西文明互鉴建设起一座稳固和充满生气活力的桥梁,对外国语言语际间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间的碰撞、融汇及交往产生强大而积极的推动力量。
构建数字人文资源库,夯实中西文明互鉴基础。数字人文视域下,以丰富的数字人文资源库为大学外语教学促进中西文明互鉴提供原创性的创新路径之一,通过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经典性的文献、音频、视频、图像等数据以数字的形式整合起来,并为大学生打造能够沉浸式体验的文明学堂,运用数字化手段把经典作品如希腊神话、古希腊诗歌、唐诗宋词等进行高清化扫描和电子化加工制作,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注释、翻译、讲解,以及相关的时代历史背景资料,使他们可以通过网络24小时无限制地阅读研习文明的经典。理论上是依托信息论、知识管理理论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和传播,为大学生采集到精准的、系统的中西文明知识;然后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主动去学用素材、探究素材,自发地建立起对中西文明的构建认知,而不是被动灌输知识。庞大的资源库使大学生有不同来源的学习资源,让他们通过对比、联系的办法找出中西文明异同的基础。
运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创新中西文明体验方式。利用VR和AR技术,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中西文明体验,是实现“穿越”的重要探索,属于进一步推广文明互鉴的一项创新举措。技术层面讲,VR技术可以基于高精模型、动态渲染、360°全景拍摄和空间音频等技术手段,精准复制还原中西方经典场景和文史元素;譬如说一个人佩戴上VR眼镜就可以全方位感知到古罗马斗兽场的宏大场面,戴着VR交互手柄就可以进行模拟的斗兽场以及亲历各种场景,就如穿越不同历史时见证斗兽场的功能的变换;现场的实景中,还可以叠加若干语种的语言文字及译音,也就是能让学生们在沉浸式的观光游览过程中获得相应场合的语言交流表达及文化传播的知识,达到一边观光游玩,一边吸收两者语言文化内涵的效果。AR技术则将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以图像识别、空间定位等算法为支撑,将中西古典建筑、雕塑等文化遗产的虚拟形象叠加在真实场景内。学生在前往北京故宫、巴黎卢浮宫等地实地考察参观时,只需用手机APP或者专用AR眼镜,就能看到事先经过影像资料制作的技术复原出来的原貌一样的历史建筑以及相应的人物形象或者是原地立着的古典雕塑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的故事等。AR还具有动态交互功能,学生可以利用手指交互,对建筑进行拆解、对文物进行观察或者触发虚拟角色的对话,从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沿革及其内涵。VR和AR两种技术结合多种感官刺激,使抽象的文明变得具体可见,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感知等方式明白不同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突破传统教学中抽象和感知无法兼得的问题;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实或模拟的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如果学生置身于罗马市集、敦煌莫高窟这样的虚拟或增强现实的情境中时,学生就可能会进行中西文明的对比和思考,并且,在互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推动文明互鉴向纵深发展。
开展跨文化数字项目合作,深化中西文明交流互动。组织学生参加校际间的跨文化数字项目的合作有利于大学外语教学的创新。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国际合作网络,联系海外高校、文化机构或科技企业,并与其他国家的大学达成在互联网上开展跨文化数字项目的合作计划,比如可以面向学生和老师推出一系列有关中西文明主题的数字项目,涵盖不同类型的中西文明主题,相关项目可以从“双导师制”校园来进行尝试,项目需要以某个具体问题作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核心问题展开相关讨论和探究工作,比如可以从文化符号的跨语境传播,历史记忆的数字化再现,以及当代价值观念的比较和对话等方面切入。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教学团队“双导师制”的联合指导下,采用跨学科的学习路径方法,融汇语言学、传播学、数字技术等多种知识的内容模块,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某一具体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问题。并且,在跨文化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对于单一文化下的固有认识的挑战能力。如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因素下的文明标签、建立文化因素对照表、绘制文明背景相关的脉络图等,获得更加具有包容性的中西方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知;从而积累起既有家乡的根系气息又有世界性眼光的宏观意识架构。依托于项目的深度交流互动搭建动态文明对话场域,并带领外语教学从语言技能训练走向文明认知实践新阶段;项目运行期间,师生需要运用外语开展跨境、跨平台的即时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开展跨时区线上会议组织,完成素材搜集、汉译英校对、视觉设计等任务。还可以采用区块链技术手段实现跨地区文化数据安全互换和版权保护,让学生在了解并掌握前沿技术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责任意识。通过真实的跨文化协作情景,经由协商、对话与反思建构出完整的文化认同。同时在该项目中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师生共同学习先进的区块链知识与技术,并根据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遵守相关规范。
融入数字人文分析工具,提升中西文明研究深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引入数字人文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用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办法去研究中西文明,从而实现加深文明互鉴的目的。利用文本挖掘工具对中西文学作品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建模等分析,学生可快速找到中西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意象或文化元素,并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价值观和意义。以中西爱情文学为例,借助文本挖掘,学生可以发掘中西爱情观念的不同及相同之处,如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情感内核的异同点,以及背后的社会背景。该方法从理论层面上说,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学习理论的,注重通过海量数据获得规律性的知识。运用比较文学理论的知识,运用相关分析工具,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者的异同,获得二者之间的深层联系,这是较为准确的研究方式。另外,利用数字人文分析工具研究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与数据意识,可以让人们从宏观到微观全面了解中西两种文明,并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
在数字人文的视域下,大学外语教学通过建设数字人文资源库、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施跨文化数字项目协作、引入数字人文分析工具等新途径开拓中西文明互鉴的空间,在此路径下,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人文语境和交流形式,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传播工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和世界优秀语言文化内化,而且也有利于深化师生对不同语境、文化元素的差异认知,增强以中国故事代表好声音的能力,更加生动地诠释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成为实现外国朋友对我国历史和多元文化认知升级的积极推手,也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者:朱晓荣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