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
编者按:
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上海自2012年率先启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以来,逐步构建起“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体系。最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9个方面发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展现上海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效,生动诠释新时代上海教师群体的专业风采与教育智慧,光明网推出“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系列报道。报道将通过案例剖析与名师讲述等,解码上海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上海中小学深入推进体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活力大课间”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学校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保证运动强度,创新活动形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校本特色的鲜活案例。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力大课间”,不仅让学生们在锻炼中“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脸上有笑”,更推动体育从“一门课程”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上海体育育人的尝试探索,为全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精心设计:系统规划让大课间科学高效
上海中小学在大课间活动中注重系统性设计,通过科学规划确保锻炼效果最大化。
浦东新区江镇中学创新构建1小时“选修+必修”的大课间创新模式,提供8字长绳、短绳、健身操、羽毛球、篮球等多项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这种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带来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坚持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学生,体质测试优秀率同比提升27%,近视增长率显著下降。此外,学校还结合大课间模式,组织体育周活动,开展篮球、足球、拔河、踢跳等比赛。
嘉定区德富路小学大课间的趣味足球活动
嘉定区德富路小学实行“时间颗粒度”管理思维,形成了“晨间唤醒—课堂深耕—课间焕活—课后拓展”的“全时段”链条。其中,大课间活动打破单一跑操模式,开发“活力30分钟”组合套餐,包括10分钟集体跑操、15分钟分区域活动、5分钟全员放松操,提升运动密度。同时,学校还结合季节特点将大课间升级为“季节主题运动包”,如春、夏季为跑操+啦啦特色操,秋、冬季为跑操+广播操。
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课程体系中,体育真正成为“第一学科”。下课铃声一响,学校顿时“动”了起来。通过课程重构、空间重塑、机制创新,卢湾一中心小学构建活力满满的校园运动生态。其中,大课间形式灵活、节奏明快,广播操、跑操、Tabata体能训练、动感搏击操等活动轮换推进,科学提高有氧能力。
动出强度:保证锻炼质量提升体质水平
各学校通过创新活动形式,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应有的运动强度,有效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一小学坚持每天开展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活动。跳短绳是每天的固定环节,广播操、自编武术操、少儿八段锦、集体舞、体能游戏、民间体育、冬季长跑等项目轮番上阵。如遇雨天,则切换为室内操、少儿五禽戏、棋类等适合在室内进行操练的活动。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功夫熊猫运动营”活动,参与学生肥胖率从14.09%降至11.76%,实现从“小胖墩”到“运动小达人”的蜕变。
金山区石化第五小学大课间的攀岩活动
金山区石化第五小学在有限的弄堂空间内设置“立体操场”,将操场平面、墙壁竖面和校“外”面活动场充分利用,形成“三面三练”特色模式。平面上开展晨跑和“绳彩飞扬”跳绳活动。竖面上的攀岩墙成了勇敢者的乐园,在抓握、蹬腿间,学生的上肢和核心力量得到了锻炼。学校还积极探索铁架垂吊、墙面摸高、墙面飞镖、树木攀爬等项目,丰富上肢力量训练形式。这种强度适宜、形式多样的锻炼方式,让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育技能得到明显增强。
奉贤区四团中学通过“课程进阶化、场景普及化、师资开源化、特色融合化”四维并举,保证学生运动强度。学校结合“天鹏贤少年”的培养目标,让体育不仅是“计分科目”,更成为学生成长的“终身伙伴”。每天40分钟的大课间实行项目制,设置广播操、足球、篮球等多个活动项目,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由专职教师指导,既丰富了学生的运动体验,更确保了锻炼的质量。
玩出花样:创新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上海各中小学在大课间活动中不断创新形式,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的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崇明区东门小学大课间一角
崇明区东门小学将传统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大课间操,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丢沙包、造房子等儿时游戏在校园焕发新生。学校还根据季节变化和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活动形式:春夏季融入皮筋操、跳房子等轻快项目,让学生在温暖的季节中感受运动的活力;秋冬季增设跳绳挑战、体能闯关等挑战性活动,帮助学生在寒冷的季节中增强体质;创新环节结合流行元素,如《本草纲目》体能操、《游子吟》放松操等,让运动“潮”起来,吸引学生参与热情。
在浦东新区园南小学,篮球赛是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形式,比赛由孩子们自主组织设计,球员、裁判、计分员等全部由孩子担任。高年级同学组织激烈的对抗赛,低年级小朋友则进行趣味赛,大家在操场上尽情释放活力,人人都是“运动小健将”。当终场哨声响起,汗津津的球衣、红扑扑的脸颊,成为童年最生动的注脚。
延安初级中学创新引入攀岩、高尔夫、击剑等体育项目,利用校外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体验。学校还大力推进跨学科融合,以“延安杯”校园篮球赛为例,学生在语文课上撰写赛事报道,在数学课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美术课上设计队服和海报,让体育成为连接知识的纽带。
从精心设计的活动体系,到科学合理的强度安排,再到创意纷呈的形式创新,沪上校园“活力大课间”的生动实践,将体育锻炼深深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活力校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健康的体魄,更在坚持中磨砺出坚韧的品格,在协作中培育了团队精神。这些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教育实践,为培养时代新人注入蓬勃生机。(光明网记者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