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安徽师大学子暑期支教接力20年,孩子与他们约定:
“老师,明年见”
去年夏天,安徽师范大学大一新生陈志伟第一次来到安徽省岳西县田头乡支教,沉默寡言的男孩龙龙(化名)总追着他问:“老师,你知道银河里有多少颗星星吗?”
临别时龙龙送给陈志伟一张画:歪扭的小人站在星空下,旁边写着“明年见”。陈志伟把画夹进课本,决心继承学校“传统”,完成这跨越300公里山水的约定。
兑现“明年见”的约定
今年夏天,安徽师大历史学院赴岳西爱心支教与文化宣讲团队再次踏上岳西县的山路。当陈志伟伸开双手呼喊着“我来啦”时,龙龙和同学穿过田埂,一下子扑进他的怀抱。
“陈老师,我知道银河是由恒星组成的!”龙龙指着屏幕,“去年您教我用电脑查资料,我现在学会啦!” 从画满符号的沉默到主动探索星空的奥秘,龙龙眼中闪烁的光照亮了陈志伟的心。
兑现“明年见”的约定,每年都要在安徽师大上演。15年前,安徽师大历史学院三名学生自发组织“暑期支教行动”。岳西县简陋的教室、斑驳的黑板前,孩子求知的眼睛点燃了这群青年的教育理想。次年,数百名安徽师大学子踏上这片土地:5次回访活动分批邀请200余名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在安徽芜湖的博物馆、大学校园里参观学习;学生们组织筹集善款28000元,捐赠价值21000元的图书、文具、体育器材……
改变随之发生:教室里智能白板替换了斑驳黑板,崭新的课桌取代了陈旧桌椅,泥泞的小路硬化成平整的水泥路……
一场延续20年的支教接力
今年暑假,高中物理教师杨千方又回到了安徽省潜山市黄柏镇昆仑小学。20年前,杨千方在这里以村里首位大学生的身份考入安徽师大,乡亲们把一沓沓散发着泥土味的“上学钱”塞给他,沉甸甸的恩情如一粒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大一暑假,杨千方便回到家乡,一块自制黑板,一间闲置旧屋,“千方爱心学校”自此诞生。
一个人的坚守很快点燃了一群人的信念。20年光阴流转,从一所仅有十几名学生的学校,到覆盖安徽12个地市、30多个乡镇的20余所学校,2200余名志愿者接续传承,累计服务乡村儿童逾万人次。
不仅是规模扩大,“千方”课堂也在蝶变。“大家看,这个‘小蓝点’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今年的课堂上,2024级物理学优师专业学生夏梦云以NASA旅行者一号拍摄的“小蓝点”照片开场,运用AI技术和VR眼镜带领孩子感受宇宙的魅力。千方爱心学校的课程表也从语数英“老三样”升级为“3+N”多元体系,增加了天文观测、化学魔法、科普实验、非遗手工、心理剧……为了让深奥的知识在孩子心中发芽,支教队还自主研发了1200余堂“科普实验课”。
“他们把大学实验室浓缩进‘行李箱’,把乡村课堂变成了没有围墙的科技馆,所有教具不足20公斤,却为孩子打开了无限广阔的世界。”黄柏镇昆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涂保安感慨道。
当年种下的种子也长成了果子。2014年夏天,一条短信让支教队员热泪盈眶:“老师,我考上安徽师范大学了!”发信人是杨文秀,一个曾经总躲在教室后排的腼腆女孩,在“千方”志愿者的接力帮助下最终圆梦支教者的母校。
这样的故事在不断上演。20年来200余名受助学生考入重点高中和大学,其中20余人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用行动诠释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动人传承。
“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森林,而我们也在支教中找到了人生方向。”杨千方说。
播撒运动“新”种子
同样迎来20周年的还有安徽师大“阳光体育”爱心夏令营团队。
今年7月,该团队在合肥市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打造了“一老一小”双服务模式。清晨,大学生志愿者化身“安全导师”,带领孩子进行防溺水自救技能演练;傍晚,他们又是“健身教练”,为社区老人编排节奏舒缓的“舞动中国排舞”。
“体育在这里是连接代际的纽带,社区共享的温暖让我们理解了社会责任与青年担当。”2023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李成勋说。
扎骨架、糊宣纸、绘彩图……在安徽黄山市仙源镇,安徽师大202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带着孩子制作徽州非遗鱼灯。“以前娃们爱玩手机,现在都争着学老祖宗的手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仙源中心小学的教师喜滋滋地说。这堂特殊的“体育非遗课”成为传承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鲜活载体。
20年来,“阳光体育”团队从最初的4个教学基地,拓展到覆盖5省20余市、300余个教学点的全国网络,累计招募志愿者超1.5万名,打造出防溺水足球课、非遗体育课、减灾体能课等特色品牌,服务人群突破20万人次,项目荣获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20余年来,安徽师大青年坚持在‘走、看、讲、思、做’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这门社会大课,立志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胡靖说。(通讯员 朱 蕾 刘冠琪 | 本报记者 万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