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熊璋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
近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人工智能的发展迅猛、带来的变化深刻,为了保证人工智能的健康有序发展,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势在必行,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人工智能教育,提升人工智能教育、信息科技教育份量过程中,要关注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把人工智能教育办成愉快的教育。让“愉快”贯穿人工智能教育的全过程;让“愉快”成为青少年与人工智能相得益彰的钥匙;让“愉快”伴随中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把人工智能教育办成愉快的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人工智能应该是青少年的好朋友,反之亦然。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青少年喜欢和享受的过程。好奇心是青少年求知求真的原始动力,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要点燃他们这份好奇心,在他们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引导他们主动迈开探求的脚步。
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要把他们平缓顺畅引入人工智能场景和环境,引导他们尝试人工智能、喜欢人工智能、享受人工智能,感受人工智能的优势和魅力,避免他们产生技术枯燥的感觉和距离感。用孩子能理解的听故事、追剧情,避免“术语轰炸”。在起步阶段,要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化场景”降低门槛,让人工智能“看得见、摸得着”,避免超过低年级同学认知水平、难于接受的抽象概念;让人工智能教育“有情节、有温度”,避免空洞的灌输。比如通过语音控制智能电视遥控器,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聊天,带他们观察爸爸妈妈在售货机前的人脸支付,让他们直观感受人工智能在身边,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构思自己期待的人工智能应用,尤其是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更有趣、更有效率。
在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多用青少年熟悉的、喜欢的团体游戏化形式,既有闯关升级的挑战性,又有队友协同的合作性。比如组队利用人工智能识别工具,发现校园内的不同植物,限时挑战活动,让他们有分工、有合作、有组织、有秩序地通过人工智能认识植物、熟悉校园、提升交流和合作能力,包括队友之间的合作,也适应人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在愉快的合作中,学习人工智能。
把人工智能教育办成愉快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教育是“立德树人”、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载体,致力于中小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和科学潜质,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人工智能教育在德育方面不仅仅是口号式的理念,人工智能教育首先是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通过体验、感悟、辩论,让青少年从小就理解 “科技向善” 的意义,筑牢道德底线;通过团队协作项目,培养合作精神,感悟合作的快乐;通过学习和实践,理解和体会“用科技服务他人、促进社会进步” 的价值取向与智慧社会责任感。
人工智能教育在智育方面不仅仅是背概念和解题,人工智能教育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协同计算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和创新潜质。通过具体的人工智能应用和实践活动,比如在 “校园植物识别” 项目中,收集不同植物的叶片数据(形状、纹理、颜色),标注特征、训练模型,去探究不同季节的树叶对模型的影响,理解数据与模型的关系,进而认知“数据 - 模型 - 决策”的逻辑链,把科学探究具象化,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到相关问题的解决。
人工智能教育在体育方面不仅仅是提高竞技成绩,人工智能教育要培养中小学生通过科学和愉快的活动,锻炼出强壮的体魄、磨炼出坚定的意志和塑造出健全的心理。比如应用人工智能在体育活动中指导、督促、评价、优化和激励作用;发挥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无感筛查、动态评估、及时疏导的优势。
人工智能教育在美育方面不仅仅是赋诗、作曲和绘画,人工智能教育要培养中小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致力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组织中小学生们观看中国团队推出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导他们发现其中中华文化与人工智能科技的高度融合,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制作的动态水墨渲染和粒子动态张力的表现。
人工智能教育在劳育方面不仅仅是操纵、操作那些重复性的训练,劳动教育不再局限在传统体力劳动或基础技能训练层面,人工智能教育要培养中小学生科技赋能劳动效率提升的认知和能力,适应“数字劳动”“创造性劳动”“人机协作”的劳动新形态,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教室清洁工具、优化班级清洁分工和协作,既能体验劳动过程,又能享受人工智能提升劳动效率的乐趣。
把人工智能教育办成愉快的教育,提升青少年的跨学科认知与能力
人工智能源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技、充满跨学科的成就,又刺激交叉学科的大发展,提出复合人才的极大需求。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升青少年的跨学科的认知与能力。愉快的教育方式能打破学科壁垒,让青少年在解决真实问题的乐趣中,看到知识的关联与应用的广阔,从而建立 “用综合能力应对复杂世界” 的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揭示了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关联,构建出一张综合的图谱,中小学生的跨学科认知与能力、人工智能素养成为他们未来服务社会的核心要素。应用人工智能解决具体的问题,通常需要跨学科素养和能力:用语言与人工智能系统交互,用数学分析数据规律,如用概率判断人工智能识别的准确率,用物理理解传感器原理,如红外传感器感知温度,用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跨学科方法,输出吸引人和说服人的结论。
“人工智能校园生态实验室”项目堪称跨学科融合的典型案例,学生设计一套能监测光照、温度、土壤湿度的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生物知识帮助他们判断 “哪些植物适合作为监测对象”;物理原理让他们理解 “传感器如何将环境变化转化为电信号”;数学知识用于分析 “数据波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美术功底则体现在监测装置的外观设计上,让科技设备与校园景观和谐相融。这样的系统能够预警 “多肉植物缺水”时,系统的小主人可以认识到“原来数学课上的函数图像,真的能帮植物‘说话’。”
“人工智能班级故事剧场”项目则让技术与人文碰撞出火花。学生先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分析经典童话的叙事结构,再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动画短片,最后用音乐知识为故事配上原创音效。过程中,他们会发现算法逻辑与故事伏笔有着奇妙的相似性,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学生还可以对人工智能提出自己的挑战,比如让人工智能生成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看看人工智能生成的动画如何表现诗句中的“春”“水暖”“先”和“知”。
当人工智能教育褪去枯燥的外衣,以愉快的姿态融入青少年的成长,技术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在这片充满乐趣的教育土壤里,好奇心会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全面发展会成为自然的成长结果,跨学科思维会成为看待世界的本能视角,这才是人工智能教育应有的样子,让每个青少年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拥抱丰富而完整的世界,获得美好的未来。
人工智能教育不是功利性的教育,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要避免把人工智能教育办成卷死记硬背、卷重复训练、卷分数、卷竞赛。人工智能教育要给中小学生愉悦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享受人工智能的学习,让人工智能成为他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