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字技术席卷全球的当下,怎样依靠数字教育突破时空局限、唤醒文化活力,已然成了守护文明根脉的时代课题,不过数字技术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全新动能——通过构建立体化资源库打破教育壁垒,依托沉浸式技术强化认知体验,借助多元共创重塑传承生态,推动传统文化从少数人传承走向大众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立足时代需求,聚焦数字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融合逻辑,从数字教材打造、课程融合革新、多元主体协同三个维度探索实践路径,同时搭建伦理规范、资源均衡、版权保护等保障体系,为文化传承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系统性方案。
数字教育赋能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
突破教育壁垒,筑牢传承根基。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一个涵盖戏曲、非遗技艺、传统节日、古籍文献等多领域的立体化数字教育资源库。该库汇聚了高清影像、3D模型、动态图谱、交互式课件等丰富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传统文化”专区,就已收录超过3000节精品课程。同时,借助在线师徒工坊,传承人可远程实时展示技艺关键环节,利用AI动作捕捉技术对学习者进行精准指导,如苏绣大师直播时,学员上传练习视频即可获得细致反馈。此外,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刻古籍善本、甲骨文等珍贵文物,建立可反复使用的虚拟文献库,并配备智能检索与语义分析功能,将复杂古文转化为易懂解读。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打破了文化传承的地理限制与资源壁垒,使偏远地区学生也能共享优质文化教育资源,推动文化传承从“小众专属”走向“大众普及”。
深化认知体验,激活传承动能。用沉浸式教学技术来改变文化认识环境,借助VR课堂,学生就像身处北宋繁华市井,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场景被再现,虚拟角色参加茶肆交易或者虹桥修理之类的活动,感受宋代商业文化的特别之处,AR智能设备给青铜器加上动态属性,扫到指定的纹饰就能得到有关它的铸造工艺,功能发展以及礼制文化的信息,交互式实验平台让学生成为传统技艺操作者,在数字陶艺工坊里调配釉料,模仿烧制过程,直接看到温度变动对成品形状产生的影响,游戏化的学习系统把文化知识点变成闯关任务,“非遗技艺探寻”,“古建筑复原”之类的环节让玩家在有趣的互动当中加深认识并加强记忆。这种教学模式想要促使文化教育从“机械记忆”迈向“深度体验”,引领学生深入探寻文化内涵的历史背景及其人文价值,关键之处在于把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以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新学习模式,这样就能大幅度改进学习投入度和知识吸收率,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可以有效地冲破传统文化认识上的阻碍,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为文化遗产保护给予动力源泉。
重构传承生态,拓展传播维度。打造“多元共创”的文化传承新生态:借助短视频平台打造“文化微课堂”,把《论语》里的智慧拆成1分钟情景剧,将剪纸技艺变成“3步入门”教程;推出“数字文化传承人”计划,支持师生借助AI工具把地方传说改成动画短片,将传统纹样设计成数字文创;搭建跨校跨区域的“文化学习社群”,借助在线研学、云端展演、联合创作等方式,让陕北腰鼓和江南昆曲在虚拟空间里碰撞交融;此外,引入虚拟教师角色,用年轻人喜欢的“国风虚拟偶像”讲解《楚辞》意象,通过互动直播解答文化疑问。这有助于打破文化传承的主体边界,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形成“专业机构引领+大众参与共创”的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碎片化、可视化、互动化的内容形态,精准契合现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让传统文化从“教材里的知识点”变成“生活中的流行符号”;借助数字技术打通“教育—传播—消费”链路,让文化传承既保持学术深度,又拥有大众传播力,在当代社会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传”的生动景象。
数字教育赋能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数字教材为基石,根植文化传承使命。教育实践方面,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应当做到深度整合并产生协同效果,传统纸质教材凭借其系统性,权威性以及对文化内涵阐释的独特之处而被推崇,像在古诗词教学时通过精准注释来助力学生领会意象和典故,在哲学思想讲解期间依靠逻辑框架引领自主探寻,数字教材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冲破时空约束,利用AR/VR技术再现历史场景,通过三维建模表现文物细节,凭借动态地图体现文化传播轨迹,有效地弥补了纸质教材静态表现的短处,两者相互配合,在《论语》教学当中,纸质教材给予文本剖析支撑,数字教材增添VR互动体会和资源库辅助,共同形成“阅读-体会-应用”这样完整的学程,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数字教材依靠知识图谱技术做到跨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冲破了传统学科边界的束缚,拿《兰亭序》来说,知识图谱技术把文学,历史,书法这些多方面的要素融合起来,塑造出“魏晋风骨”这样的专题板块,凭借超链接手段,引领学习者迅速找到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进而更好地掌握各种文化内涵,这种整合方式既优化了学习者的文化认识架构,又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新赋予了关键支撑。
深化课程融合创新,激活文化传承内核。数字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地方是课程创新不断深入,关键之处在于营造出多层次、跨学科且浸入式的综合性学习框架,在课程的设计当中,要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数字敦煌艺术鉴赏利用高清影像资源和虚拟表现平台,唤起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致并做到情感上的联结;古籍修补VR实训课凭借虚拟仿真手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助力复合型人才的造就,这样一种教学布局能够很好地完成文化传承教育的有序接续并达成长久发展。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给文化传承带来新动力,冲破传统学科界限,促使传统文化要素完成创造性的转化,语文课和历史课用数字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理工科专业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教育里,体验式学习手段明显改善学生的参与度和沉浸感,依靠VR/AR技术营造出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传统工艺以及仪式空间,让学生在互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并得到精神滋养,进而形成一条贯穿各个学科的文化传承教育主线。
推动多元主体协作,形成文化传承合力。数字教育赋能文化传承,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体系。学校作为主阵地,应将数字文化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制定连贯教学计划,明确各学段目标与标准,并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建立校际共享联盟,利用云端平台缩小区域教育资源差距。文博与非遗机构则是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关键,需与教育领域深度合作,将专业资料转化为教育素材,如博物馆建立数字资源库,非遗中心开展数字化进校园项目,同时培养“文化+技术”双栖人才,为文化资源转化提供专业支撑。科技企业为文化传承教育提供硬件与创新动力,应研发专用数字产品,满足教育场景需求,并通过资源支持助力教育公平。社区与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延伸,可依托数字资源打造“文化客厅”,开展亲子数字化文化实践,形成全方位教育生态。此外,国际机构的参与为文化传承注入全球视野,通过搭建跨文化数字资源交流平台,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互鉴共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使数字教育赋能的文化传承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
数字教育赋能文化传承的保障机制
制定应用伦理规范,筑牢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价值防线。在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之际,技术应用带来的伦理失范风险逐渐凸显。当前,部分数字教育项目存在文化符号过度娱乐化、传统技艺数字化呈现失真、文化资源受商业资本过度干预等问题,这不仅削弱了文化的严肃性与厚重感,还可能导致文化价值的误解与流失。因此,构建多维度、跨领域的伦理规范框架,明确技术应用边界,成为数字教育助力文化传承的首要任务。具体而言,需成立跨领域伦理委员会,由文化学者、教育专家等共同参与规范制定,确立“文化真实性优先”“公益性主导”“技术谦逊”等核心原则,确保数字教育内容严谨、资源广泛惠及、技术辅助适度。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针对AI生成内容等新问题,结合技术更新与文化传承新情况,定期修订规范细则,并通过伦理审查备案、违规惩戒公示等制度,将伦理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标准。
消弭数字鸿沟,构建城乡均衡的数字文化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数字鸿沟成为数字教育普惠性和文化传承的主要因素,其本质特征表现在硬件设施的差距和数字技能文化内容适配程度的深层矛盾上,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受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匮乏和专业人员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有效将优质数字文化教育资源向下推行,加大了马太效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治理体系,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指引和财政资助,把数字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归入乡村复兴战略规划之中,利用政企合作模式给予设备援助和技术援助,另一方面要创建“县-乡-村”三层联合的培训架构,提升底层教师和文化守护者的数字素质,而且要大力宣传“导师制”,以扩大受益面,还要完善内容供应机制,采用“通用型+地域特色”双路前行的办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之下更新数字化展现的形式,形成动态考察回馈体制,依靠地域协作平台达成资源分享,从而保障数字文化资源能够准确衔接社会需求。
健全版权保护机制,平衡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与创新利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中,版权归属不明、授权流程繁琐、侵权成本低等问题,成为数字教育助力文化传承的制度障碍。一方面,版权模糊导致数字教育机构对珍贵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持谨慎态度,致使优质资源闲置;另一方面,未经授权的数字化复制与传播频发,既侵害了传承人权益,也削弱了其参与数字传承的积极性。为此,需完善版权保护机制,平衡“保护”与“利用”,构建法治、便捷的版权管理体系。法规上,应明确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版权归属,划清公有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化衍生品的权利边界,保障非遗传承人的署名权、获酬权。授权机制上,成立集体管理组织,通过“一站式许可平台”简化流程,对公益项目实行“低费许可”。技术上,利用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追踪版权使用,辅以数字水印、版权标识防侵权。同时,建立“保护-利用”良性循环,设立“开放共享池”,让过期或自愿开放的资源免费或低成本使用,既保障版权人权益,又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作者:许辉,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