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暑期,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响应“乡村振兴荆楚行”号召,组织82支实践团队、800余名师生奔赴湖北各地乡村,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主题,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用脚步丈量荆楚大地,以实干诠释青春担当,为推进荆楚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产业振兴:科技赋能激活发展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师生们深入产业一线,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调研、数据收集和模式梳理,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颜廷武教授带队走访湖北20个乡镇、40个行政村,发放问卷1200余份,广泛访谈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及基层组织代表,积累宝贵的一手数据与实践案例。团队真切感受到农业正经历深刻蜕变:从碎片化经营迈向组织化发展,从经验农耕转向数据驱动,从高投入高污染走向绿色低碳循环。
人才振兴:教育帮扶筑牢发展根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师生们聚焦乡村教育与人才培养,通过支教帮扶、技能培训和文化传承,注入人才活力。
在汉川市麻河镇,“耕心·汉川行”支教队联合当地政府、妇联、团委,为乡村儿童打造“七彩假期”。志愿者们精心设计涵盖课业辅导、心理成长、文化传承的多元课程,从“七七事变”历史课堂、李白诗词赏析,到防溺水知识、禁毒情景模拟及创意“荷叶时装秀”,用专业与爱心构筑知识、安全与创意的成长防护网。
文化振兴:传承创新焕发文化活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师生们深入文化一线,聚焦非遗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通过调研、体验与创新建议,为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恩施傩面汪木雕坊,实践队员跟随非遗传承人汪儒斌体验傩面具制作。“每一刀都要与木头对话,尊重天然纹理,赋予新生。”汪师傅边示范边说。团队发现,这门古老技艺正通过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焕发新生——传统傩面元素巧妙融入现代饰品与生活用品,让非遗更亲民地走进大众生活。
生态振兴:绿色发展绘就宜居画卷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师生们深入乡村一线,见证绿色发展实践,运用专业知识提供支持,助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在襄阳市,研究生团在罗小锋教授指导下,聚焦“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团队走访枣阳市、襄州区村镇,系统收集田块整治、灌溉排水、道路建设、土壤改良等生态举措资料。他们还就土地流转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研究,提出“村内统一稳预期,区域差异显价值”的实现路径建议。
在双水双绿研究院指导下,团队深入汉川市,聚焦“稻—鸭—虾”绿色种养模式。在沉湖镇示范基地,成员与技术人员、农户深入交流,了解“稻为荫蔽、鸭除虫草、虾活水土”的循环系统。针对技术难题,他们分析效益优势,撰写推广建议报告。农户王大伯欣喜道:“以前单种水稻,投药多、怕虫灾;现在稻虾共生,水稻用药少更壮实,小龙虾卖了一批就超过了去年种稻收入!”
组织振兴: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师生们深入基层一线,聚焦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创新,通过调研与建言献策,为提升组织力、推动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
在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杨志海副教授带领的“襄阳小分队”见证了“小辣椒”撬动“大产业”的实践。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让火红的辣椒成为产业振兴亮眼底色。华中农大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在此挂牌,杨志海与村支书安坤达成共识,未来将在产业技术攻关、电商人才培育等领域深化合作,共探振兴之路。
高校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与人才摇篮。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谷成教授指出:“我们始终引导学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深入乡村了解农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长为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人才。”
“脚踩泥土,才能了解农业;深入乡村,才能读懂中国。”荆楚行实践厚植师生“三农”情怀,提升服务能力。未来,该院将继续引导师生投身“乡村振兴荆楚行”,为湖北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乡村绽放绚丽光彩。
图/文 崇延磊 陈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