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并指出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革命精神和价值观念。据福建省社科基金马工程项目“运用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研究与实践”(FJ2023MGCA006)研究成果显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这一过程中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长征路上的苦与难、延安窑洞的灯光,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处革命文物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存在,记录着不可忘怀的历史。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感性和生动的媒介,能够让他们更真切地触摸历史,增强在场感。大学生到中共一大会址进行实地参观,体会共产党初创时的不易;在聆听红色人物的革命事迹时,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在学习红色文化时,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从现实性来看,红色文化资源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在当今世界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流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更加凸显,它不仅是祛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利器,也是塑造时代新人精神家园的坚强堡垒。高校应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让红色基因传承后世。
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意义。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人民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在当代思想观念中的情感积淀,是将个体对国家、民族的自我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体验,这是新时代青年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可见,其内涵是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的有机结合。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大学生需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帮助他们区分正误、坚定立场。可见,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既是他们核心素养的反映又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砝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又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必然统一性。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培育家国情怀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建立在二者所具有的价值契合性、教育互补性基础之上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价值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基础养分。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革命精神、信念追求、道德风尚等与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要义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井冈山精神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意蕴与家国情怀的义利担当理念相互呼应;延安精神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家国情怀中蕴含的奉献精神相互贯通。这些精神价值通过具体的红色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能够让大学生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意义与价值。另外,红色文化资源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育人作用,是天然的课程资源。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红色遗址及革命文物、革命历史故事等蕴含的精神价值对大学生而言既具有震撼性和真实感、又能打破空间限制、穿越时空隧道。通过实践,红色文化资源以多样化、具象化的形式促进了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如,组织大学生重走红色革命的长征路、寻访革命老前辈等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深刻感悟红色精神的内在要义;组织大学生进行红色主题的创作、红色文化的展演、情景剧的表演等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红色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既可以使他们直观感受国家由苦难走向伟大,产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又可以让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实现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外化于行和内化于心。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高校应大力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梳理工作,建立起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库,把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分类整理和深度挖掘,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如,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精神内涵、不同的教育主题进行分类,要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地进行合理划分,形成各种教育专题;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需求,合理设计教育内容,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还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具有高度、深度、广度的思想教育资源,真正做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入和深度挖掘;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革命诗词朗诵会、红色电影展播月等活动,使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注重红歌、红色影视、红色书籍等在校园文化中的有机融入,创设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活动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革命老区等物质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使大学生亲身体会,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变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变革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方法是突破当前红色文化教育时空局限的客观要求,也是探索适应数字时代特点的新型教育模式。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创新了红色文化育人方式,拓展了红色文化育人的广阔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手段创设生动的红色文化学习情境。另外,技术手段的应用意味着教育场景的变革创新。通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战火纷飞时代,体悟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运用多媒体教育展示革命文化资源图文、影视等资料,加强红色文化教学的可视性和生动性。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小组互动学习、课前主题演讲等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并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话担当。引导学生在感受革命故事的过程中,深度领会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应该注意在创新手段的过程中必须服务于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在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形式中要把握红色文化本质,防止技术创新的过程形式化,教师要掌握好“技术+内容”,让创新手段发挥出传递红色基因的载体作用。
健全协同育人体系。红色文化教育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突破高校这一单体空间,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全员、全时间、全过程育人,发挥育人体系的最大效果和影响力。高校要更好地发挥家校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强化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创建家访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家长了解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红色家书”“红色家训”“革命家风大家讲”等活动,实现对家长的红色文化教育。同时,建立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关系,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联系,借助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如组织邀请革命老兵、模范人物进校园等活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谈,弘扬其革命和奉献精神,以榜样示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红色文化,养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意识;构建红色文化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传统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的新突破和全员育人的新实践;有了社会和家庭等各教育主体的相互配合和各尽其职,红色文化的真髓才能深入青年学子的精神血肉,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面向未来,高校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精神坐标,引导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作者:张艾利,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