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更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对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既要正确理解,更要扎实推进,要走出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认识误区与实践误区。对于乡村而言,教育是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路径,也是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环节。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能够使农村孩子享有更加公平的成长机会,为乡村注入人才支持,同时减轻教育鸿沟带来的社会矛盾。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支撑。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农村学生改变自身未来的的最佳的机会,同样也是乡村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基石。随着我国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工作逐渐深入,农村学生逐渐享有了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空间,教育机会的公平化,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以知识改变人生轨迹,为乡村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当这些享受均衡优质义务教育的少年成长为青后,在思想认知和综合素养上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他们能够在接受现代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发展的价值,从而在未来的城乡互动中展现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发展信念。这些具有新理念与新技能的青年群体,在未来他们既能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才能,也能积极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去,帮助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此外在优质教育环境的熏陶下,乡村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在不断增强,从心里愿意将个人发展与家乡进步结合起来,形成“学成反哺”的良性循环,随着优秀人才的不断积聚,乡村社会的发展可以不再完全依赖外部输入,转而积累形成可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
义务教育的均衡推进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提供了坚实土壤。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无形中担负起了价值观的塑造功能,其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参与社会实践等多元化途径,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理念逐渐转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掌握未来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外,还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责任、诚信、奉献、爱国等价值观念的深刻内涵。在价值观念的长期浸润之下,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也让义务教育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撑。
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基础民生工程,也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不仅为乡村注入了长期而稳定的智力支持,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当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公平覆盖到农村地区,乡村的发展就不再只依靠外部扶持的单向推动,而是会逐渐形成内部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良性循环。产业、文化、组织与生态的振兴都离不开教育的引领与支撑,而教育均衡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也由此构成了一种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
在乡村产业层面,教育所培养出的新型人才,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与乡村产业多元化的重要力量。随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触现代科技与系统知识,他们逐渐能够理解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变革,未来有更大的可能会将将先进农业技术运用于生产,并且通过电商平台、网络营销等方式拓宽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在多方助力下渐渐推动乡村经济向高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当然文化层面的提升同样也会得益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同时也需要提高村民整体文化素养。而伴随着优质教育的深入普及,更多农村孩子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音乐、绘画、计算机等多元知识,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父母的文化素养,从侧面提升村庄的整体文化氛围。随着村民知识积累的丰富,村民对公共事务的理解力也大大增强,对乡村自身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也会提升,文明乡风与良好家风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扎根,营造出更好的乡村发展环境。
良好的乡村治理离不开具备现代管理理念与公共服务意识的人才,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系统的公民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他们在未来回到农村时,会更容易理解治理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并能够掌握相关知识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进而在乡村事务中发挥带头作用,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自治氛围,推动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乡村组织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也包含着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义务教育在这一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从小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其在生活中能够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更进一步而言,教育的力量在于能够让这些生态观念转化为行为习惯,逐步将绿色环保发展意识转化成农民群体的共同选择,在根本上引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乡村实现绿色与发展的统一。
整体来看,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非单向支撑关系,而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教育的发展使乡村具备了内生发展动力,而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又为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土壤与应用场景。产业的发展需要教育提高人才支持,教育的成果又通过产业振兴得到现实转化;文化的繁荣依赖教育普及所奠定的素养基础,而文化的兴盛又反过来提升教育的氛围与环境等。互动关系不断循环,最终构建起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共生格局。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会促使乡村孕育出更加坚韧的发展动力,使乡村的有志青年不必因教育资源不足而被迫外流,乡村也能够在人才回流与文化提升中获得新的生机。
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夯实教育发展的“硬支撑”。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始终离不开坚实的政策扶持与稳定的资金供给。近年来,国家已多次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教育专项资金,为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保障。因而,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进一步细化财政保障机制。相关组织单位可以建立“基础保障+重点扶持”的双层资金支持体系,确保义务教育基本开支刚性到位,同时对办学条件薄弱的乡村学校给予定向补助。诸如,针对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寄宿制学校,专设生活补贴与安全改造专项,解决学生住宿、交通和饮食等现实问题,同时对这部分的资金使用引入动态监管机制,除了日常关注资金投放总量外,还要提高资金流向的精准度和透明度,借助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防止“撒胡椒面”式的分配,推动资金真正用于改善乡村教师待遇、提升教学条件等关键环节上。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跨区域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让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中小学结成“联盟”,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管理经验上开展深度合作,如统一开设拓展性课程,并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市名师课堂同步推送到乡村学校,帮助更多农村中小学生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学科内容。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使城乡教师之间建立常态化流动机制,即城市学校的骨干教师定期到乡村任教,带动本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乡村教师定期到城市中小学进行培训学习,以打破“信息孤岛”和职业倦怠。此外,学校可探索“岗位津贴+绩效激励”的模式,将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及收入挂钩,让更多优秀乡村教师的付出能得到合理回报。
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突破城乡教育壁垒提供了现实契机。数字化平台能实现课堂的远程同步,还能在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要让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乡村义务教育,关键在于建好“硬件”、用活“软件”、提升“人”的能力。在基础设施层面,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乡村学校可以积极与通信企业合作,推动5G、宽带在农村中小学校园的普及,并配套建设多功能智慧教室。在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尝试联合多方单位开发面向乡村学生的定制化课程,如围绕本地的农业生产、乡土文化设计特色课程,避免“一刀切”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可搭建统一的资源平台,汇集优质课件、试题库和学习工具,供乡村教师自由调用。此外,在师生应用能力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设备,善于通过信息化手段重构课堂结构,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学生也要学会在数字环境下自主学习,避免单纯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思维训练与自身实操的能力。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同样也是乡村振兴能够持续推进的重要支点。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够让乡村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才华,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随着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缩小,人才的流动和资源共享就会形成更为顺畅的循环,最终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说,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既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也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保障。总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将义务教育均衡作为基础性工程加以落实,既回应了民生期盼,也为乡村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者:李莉萍,湘南学院教育科学与法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