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部六省九市十余县,40多个社区和村庄,城镇社区、乡村田野、边疆村寨、革命旧址……今年夏天,由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组成的“上游团队”社会实践团,深入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重庆等多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50余名青年学子行走在西部大地,通过公益活动、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践行“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真解决问题”的团队理念。
昭通行:公益托举 扎根社区 解码振兴
面对易地搬迁安置点云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云南大学副教授滕祥河、重庆交通大学杨宗友、云南师范大学何强、云南民族大学陈彬森4名老师带领20余名学生奔赴大关县靖安安置区,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暑期体艺公益活动,为百余名留守儿童带来绘画、武术、舞蹈等课程,助力孩子们在体艺熏陶中拓展视野,提高个人素养。
师生们还深入滨江、思源、康庄、福兴等多个易地搬迁社区,通过深入细致的入户访谈,聚焦搬迁群众关切的子女教育衔接、社区融入、就业增收等问题,倾听民声,为大型安置社区的现代化治理收集一线资料。
活动中,师生不仅实地探访了当地的扶贫车间,了解其运营模式、吸纳就业能力以及对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支撑作用,更深入考察了大关县的筇竹产业,调研了筇竹这一特色资源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深刻理解了特色产业在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振兴中的引擎作用。
凉山行:彝绣生金 法理润治 教育暖心
昭通行程结束后,滕祥河和何强两位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围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凉山彝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脆弱性评估及常态化帮扶机制研究”和“代际传递视角下整村搬迁富民效应动态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深入昭觉县、布拖县等四个移民搬迁社区开展实地调研。
在依托非遗技艺彝族刺绣建立的帮扶车间和非遗工坊中,团队成员目睹了彝族妇女将承载传统彝族刺绣转化为市场热销的文创产品,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在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蓬勃力量。
在布拖县依撒社区里,团队切身感受了“法律宣讲+德古调解”双轨治理模式。在与当地学子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了当地的教育需求,为探索更接地气的教育帮扶模式积累经验。
凉山行,“上游团队”社会实践团以本土产业、社会治理、教育帮扶等多元化视角,探寻这片热土上巩固脱贫成果、迈向乡村振兴的密钥。
边疆行:行走国门 共话治理新篇
为从一线实践中汲取智慧,为边境地区发展贡献力量,“上游团队”赵茂老师联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李林老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张亚芳老师,带领10余名学生,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缅边境‘驻村干部’助推稳边固边兴边的路径优化研究”,深入云南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镇康县等中缅边境县展开调研。
在沧源,团队成员走进帕秋村,与村“两委”、驻村干部、学生代表开展座谈,深挖教育固边长效机制;实访永和社区与龙乃村,捕捉兴边治边的典型经验;深入帕良村,亲历积分制治理、产业发展、驻村帮扶等创新机制赋能乡村治理;深入班洪、班老两乡,了解当地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经验与具体成效。
在镇康县,团队成员在岔沟村、新城社区、德胜社区开展实地走访与专题交流,积累特色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群众动员等方面的当地经验与案例;前往众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与座谈交流,对企业的原料组织、工艺能力、产品矩阵、带动机制等形成直观认知……
本次边疆调研获取了大量一线资料,为课题的案例研究与路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稳边固边和兴边积累了更多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毕节行:重走长征路 深挖红色根脉
为深入挖掘长征时期川滇黔地区红军文艺宣传的历史脉络,传承红色基因,贵州理工学院蓝文思副教授带领不同专业的11名学生深入毕节,通过座谈调研、实地探访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与调研。
期间,团队围绕长征时期川滇黔地区红军文艺宣传的背景、形式、内容及历史意义、活化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了解当地在发掘、保护、整理和传播红军文艺宣传历史方面的工作成果与经验。两天的座谈会拓展了团队成员的研究视野,为后续史料整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后,团队参观了多个红色旧址,体会革命历史的厚重;走访了丘林村和化屋村,感受红色基因如何赋能当代乡村振兴。
本次调研通过“政校协同+田野调查+沉浸体验”的模式,为“长征时期川滇黔红军文化宣传史料抢救挖掘与活化利用研究”项目提供坚实支撑。
西北行:行走丝路 共绘民族地区治理新篇
为深入探索西北边疆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何睦、卿赟,联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谭君印等,围绕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内容,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甘肃省嘉峪关市开展实地调研。
在格尔木市,团队深入黄河路街道,调研“便民服务大厅+代办员流动大厅+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三级服务体系在稳边固防中的创新实践;探访昆仑街道,记录民族地区聚焦老旧小区改善民生问题的“五微五共”工作法等典型案例;走进河西人民法庭,了解“定点联络+巡回指导+视频连线”模式,学习当地将司法服务嵌入基层治理末梢的特色经验。
在嘉峪关市,团队进一步开展了多角度深度调研:走进新城镇中沟村考察高原夏菜优良品种育苗基地,学习民族地区带动农民增收的运作模式;走访骆驼养殖户,记录当地通过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参访非遗展示中心,挖掘民族文化传承与兴边富民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此次调研既为推进相关研究积累了鲜活素材,也为探索新时代西北边疆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支撑案例。
澜湄古茶林走廊行:探访古茶林 文旅融合路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探索古茶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团队滕祥河、何强、陈彬森三位老师带领云南大学多名学子深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冰岛村、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布朗山等古茶村寨,围绕“古茶林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议题,开展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
在香格里拉,云南财经大学李璇老师率领团队成员,围绕云南省教育厅项目“利益联结模式赋能云南民族村寨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奔赴虎跳峡镇长胜村,考察山地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在重庆巴南区,重庆财经学院吴未、王夏颖两位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中坝岛、云篆山等地,用实地调研探索城乡文旅融合路径,解码乡村振兴之路。(栾雅淇 王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