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实施分类个性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市政工程系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创新构建“需求匹配、能力递阶、项目赋能”的分类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共建“数智融合、‘双师’协同、校企互补”的立体化资源生态,实施“纵横协同、三互联动、评价赋能”的项目化课堂教学,探索出一条分类个性化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改革:从“分层”到“分类”的育人理念跃迁
(一)“双轮驱动”理念促进供需精准匹配
“以往的分层教学只是简单地区分难易度,分类个性化培养则是重构教学生态。”项目负责人介绍,团队创新提出“产业需求链+教学供给链”的“双轮驱动”理念,即对接智能建造、城市更新等新业态,开展深入调研,将岗位能力拆解为施工、检测、养护等技能点,并据此设立3类培养路径——“A类”(操作应用型)着重培养“能操作”的现场骨干,强化“工艺实施→设备运维→质量管控”全流程应用;“B类”(技术复合型)锻造“会改进”的企业中坚力量,突出“标准转化—工艺改良—技术指导”的闭环能力;“C类”(发展创新型)培育“懂突破”的创新英才,侧重“技术迁移—创新应用—系统思维”的能力架构。结合生源特点,层次化分解、设计培养目标,设定通用层次的共享目标和进阶层次的分类拓展目标,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2022届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何依玲等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土木建筑赛道二091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小组(赛项)中荣获金奖。
(二)“五阶递进”重构能力成长阶梯
构建“基础认知→专业核心→专业进阶→综合实践→创新拓展”五阶能力培养链:基础认知阶段,通过市政工程仿真施工VR、工程识图、测量等课程夯实通识基础;专业核心阶段,攻克市政道路、桥梁等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及施工方案编制难题,强化专业核心技能;专业进阶阶段,中职生源学生专注于BIM建模实操,普高生源学生主攻施工组织设计;综合实践阶段,学生分组完成市政道路、桥梁建设等真实项目;创新拓展阶段,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修“市政工程前沿技术”等前沿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四岗递进”锻造岗位实战能力
创新实行工学交替模式,采用“1(前两学期,校内识岗认知)+0.5(第三学期,企业师带徒试岗体验)+1(第四、第五学期,校内主导、分类精岗提升)+0.5(第六学期,企业项目跟岗实战)”培养模式。精岗阶段是分类个性化培养的关键期,基于试岗反馈与人才定位进行靶向强化;跟岗实战则是在企业真实项目中承担相应岗位任务,输出类型化成果,将学生转变为匹配岗位需求的准职业人。2023届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陈茜等在跟岗阶段的作品《时刻守护——独柱墩桥梁抗倾覆自动控制系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创新:资源生态与课堂形态的双重变革
(一)教学资源从“固定配置”到“生态演进”的模式创新
聚焦城市更新与新型基建领域,打造“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资源体系和线上线下融合的育训模式。依托智能诊断系统,推动教材动态更新、资源库持续优化、实训基地迭代升级,形成精准化资源供给生态。同时,校企共建“双师”培育基地,推行“双带头人”混编团队模式: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标准研制、技术服务等项目实践,企业专家进校指导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这种“资源共建+人才共育”的“双轮驱动”机制,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项目化课堂从“学知识”到“做项目”的转变
实施“三互联动”教学法。一是校企混编的教师团队指导学生项目组完成指定项目任务,形成团队互动;二是把课堂搬到工地,学生角色轮换,担任“施工员”“质检工程师”等,形成场景互动;三是将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赛题转化为教学项目,获奖作品直接用于企业生产,形成课堂互动。
成效:从“人人成才”到“模式输出”的辐射效应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市政工程专业教师团队牵头制定市政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4项,相关成果获批省级教改重大项目1项;毕业生职业适应力显著提升,在头部企业就业率从33.67%提升到45.43%,对口率在95%以上;学生荣获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毕业生技术团队深度参与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为古蜀文明焕新呈现贡献了职教力量;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广至30余所院校。
这次改革实践证明,分类不是贴标签,而是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彩赛道。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杨丹易丽云 高彦芝 肖川)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9日第4版 杨丹 易丽云 高彦芝 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