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字智能时代加速迭代,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核心阵地,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阶段。数智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既重塑着教育形态,更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推动数智技术赋能高校人才培养,既是顺应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对培养适配数字经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意义深远。
数智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教学模式革新注入了强劲动力。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割裂、专业课程价值引领弱化、教学内容滞后产业发展等问题渐趋突出,而数智技术借助智能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载体,打破了这一桎梏。例如,高校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掌握机械制造、生物实验等领域实操技能;红色教育虚拟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革命历程,把家国情怀培育融入专业实践。同时,通过数据挖掘研判学科趋势与产业需求,动态优化课程内容,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识纳入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要点转化为课程模块,推动课程体系与时代需求、育人目标同频共振。这种“理论+实践+数据+思政”的融合模式,既拓展了教学形态,又提升了学生运用数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为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提升提供了新路径。
数智技术的深度渗透,精准回应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核心诉求。在传统课堂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数智技术通过打破时空限制、强化数据驱动,构建了个性化学习新生态。一方面,智能化教学系统与远程学习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全域共享,学生可根据自身节奏自主安排学习,无论是在宿舍、图书馆还是校外,都能便捷获取视频课程、电子教材等资源,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学”;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课堂互动、作业完成度、考试成绩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勾勒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哪些知识点掌握薄弱、偏好何种学习方式、存在哪些能力短板,通过思想动态数据把握学生的思想困惑,教师据此制定“一人一策”的教学方案与思政引导计划,通过智慧教室的分组教学、线上答疑等方式靶向辅导,让学习更具针对性,思想引导更具实效性。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既激发了学习主动性,也让教育公平与价值引领在精准施策中得到切实体现。
数智技术的融合应用,为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筑牢了实践根基。当前数字经济孕育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数字空间等新业态,这些领域既需扎实专业功底,更看重跨学科创新思维与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数智技术恰好为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创新架起连通桥梁,让创新实践始终紧扣国家需求。高校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推动计算机科学与临床医学、材料工程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例如智能医疗领域,计算机与医学专业学生协作开发诊断算法,在实践中锤炼协同能力,引导学生聚焦“卡脖子”医疗技术,将研究锚定人民健康需求;数智技术赋能的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创新试错的空间,通过参与真实的产业项目——如为企业开发数据分析模型、优化生产流程算法,学生既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也能敏锐捕捉产业痛点,在项目中体会“科技报国”的内涵,培养“从0到1”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这种培养模式,正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保障,更是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鲜活体现。
推进数智赋能高校人才培养,需构建融合数智技术与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必须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实现数智技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应基于产业需求与育人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将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拆解为模块化知识,嵌入文学、经济学、医学等各专业课程——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增设“自然语言处理与文本分析”模块,帮助学生运用算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特征,通过分析红色经典文本的情感倾向,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机械工程专业可融入“智能控制与工业物联网”内容,提升学生对智能制造设备的操控能力,结合“大国重器”发展历程,培育工匠精神与民族自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创客空间等平台,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完成数据采集、算法设计、系统开发等实操训练,例如在医学专业的虚拟手术室中,学生可利用智能导航技术模拟复杂手术流程,在实践中深化对“数智+专业”的理解,通过模拟“抗疫一线诊疗”场景,培育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这种课程体系既保留了专业根基,又赋予学生数智技能,更融入了价值引领,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推进数智赋能高校人才培养,需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让技术赋能在开放生态中兼顾效益与伦理。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要以适应产业需求为检验标准,而产学研融合正是实现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的关键,亦是防范技术应用风险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主动对接数智领域领军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与联合实验室,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如与医疗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分诊系统优化”项目,让学生参与需求分析、算法设计、测试运维全流程,在实战中理解技术落地的逻辑,在项目中学习企业的数据伦理规范,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邀请企业工程师、技术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根据产业前沿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涉及可追溯的分布式数据记录技术(区块链)的课程中,结合金融科技企业的应用场景讲解技术原理,剖析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与监管要求,避免教学与实践、技术与伦理脱节。此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教学联动,将教师的数智领域研究项目开放给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专利研发、论文撰写中提升科研能力,在研究中强化“科技向善”的意识,形成“教学—科研—产业—伦理”的良性循环,确保培养的人才既懂理论又能实战,更明底线。
推进数智赋能高校人才培养,需加快智慧校园生态建设,在技术便利中守护教育本真。智慧校园是数智技术应用的综合载体,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能,更需平衡技术便捷与人文关怀,防范“技术异化”风险。高校应统筹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建设,一方面升级基础设施,部署5G网络、智能终端等硬件,构建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的数字平台,例如通过“AI教务助手”实现课程预约、成绩查询等服务的智能响应,明确学生数据采集的范围与用途,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止信息泄露;另一方面,丰富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整合优质在线课程、学术数据库、虚拟仿真项目等,建立共享资源库,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名校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或通过虚拟实验室完成深海探测、太空站运维等高危或高成本实验,通过设置“无手机课堂”“线下研讨日”等场景,避免过度依赖数字设备削弱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特别要强化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分析教学质量数据、学生发展数据等,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撑——如根据不同专业的数智技能需求差异,动态调整实验室资源分配,让资源投入更精准,通过分析学生线下活动参与度、心理健康数据等,及时弥补数字管理可能忽略的人文需求。这种全方位的智慧生态,既能提升办学效率,更能让学生在沉浸式数智环境中自然习得相关技能,感受技术服务于人的温度。
推进数智赋能高校人才培养,需打造兼具数智能力与育人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数智技术融入教学的关键执行者,其数智素养与思政水平直接决定赋能效果。高校应建立系统化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数智技术专题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大数据分析工具、AI教学平台的操作方法,更要聚焦“技术如何融入课堂与思政教育”——例如在语文课上如何用文本挖掘工具分析作品,引导学生从算法结果中思考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在化学实验课上如何用传感器数据优化实验方案,结合实验安全规范培育责任意识,让教师掌握“技术为教学服务、为育人赋能”的逻辑;柔性引进企业技术专家、科研院所学者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联合授课、工作坊等形式,让校内教师接触产业一线的数智应用案例与伦理实践,拓宽实践视野与育人思路。完善激励机制,将数智教学改革成果与思政教育融入效果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体系,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展数智领域教学研究与思政融合探索,鼓励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数智教育引导者”与“价值塑造者”,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推进数智赋能高校人才培养,需全面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人文底蕴,在技术掌握中筑牢精神根基。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数智能力是数智时代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而人文素养与伦理意识则是防止技术迷失的指南针。高校应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培养全过程,一方面开设数据伦理、信息安全等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智技术应用观,理解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核心原则,例如通过案例分析算法推荐可能导致的“信息茧房”,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多元信息、独立思考;另一方面,通过数智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载体强化实操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智慧医疗方案设计”竞赛,运用物联网技术设计远程监护系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在项目评审中增设“伦理评估”环节,考察方案对困难群体的适用性、数据使用的合规性等。搭建校企协同实训平台,与互联网企业、医疗科技企业合作开展实习计划,让学生参与医疗数据标注、诊断算法优化等岗位实践,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深化对数智技术的理解,观察企业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将职业素养与道德准则的培育融入实践。这种“认知-实践-反思”的培养链条,能让学生既懂技术、会应用,又明伦理、守底线,成长为兼具创新能力与家国情怀的数智时代合格人才。
数智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既是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通过构建融合数智技术与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与伦理教育、打造技术与人文并重的智慧校园生态、强化师资队伍的数智能力与育人担当、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人文底蕴,方能形成“课程-平台-师资-产业-学生”的协同机制——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立框架,智慧校园为技术应用筑基础,师资队伍为融合实施强保障,产学研协同为实践落地拓路径,学生素养提升则是最终落脚点,各环节环环相扣、相互支撑,让数智技术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加速器”而非“替代品”。这不仅关乎高校自身的发展,更关乎能否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让每一位走出校园的青年,都能在数智浪潮中坚守初心、勇立潮头,成为兼具技术实力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
作者:李帅旭,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