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南政法大学几十年来坚持组织法学专业学生开展集中实习
把课堂设在法治实践第一线
“我在刑庭实习时发现,现在刑事案件更多与财产相关,人身伤害方面的相对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近日,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胡兴建教授开展实习检查时,收到了学生抛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实习后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这一传统在该校可追溯至1954年。那时,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南政法学院首批招收了350名学生,就在第二学年,他们深入四川省各基层法院开展集中实习,参与办理了1431件民事与刑事案件。
从那时起,学校一直坚持开展集中实习,形成了常态化的育人机制,累计为30余万名学子上好法学实践实训课。
从课堂到现场:
开通理论与实践的“直通车”
“跨国继承案就像探索层层叠叠的迷宫,每一层都是考验,每一层都是成长。”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王储和同伴手绘人物关系图,穿梭于中美两国的法律条文之间梳理证据链。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法律远不止于条文,更是每个案件背后的真实生活。”
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符合法治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让学生参与法治中国建设实践?自上世纪50年代起,西南政法大学就探索建立了以集中实习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实习模式,每年85%以上的学生必须参加为期10周以上的集中实习。
要学习好法律,必须深刻理解法律背后普遍的规律和逻辑。一次调解让在重庆市渝中区法院实习的西南政法大学学生黄冰菲印象深刻:“法官不仅熟稔法条,更善于洞悉当事人的情绪和核心诉求,在坚持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寻找利益平衡点。这种‘情、理、法’交融的艺术,是课堂上难以模拟的。”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每一份起诉状的背后,都是一张真实而充满张力的社会关系网络,公平正义的兑现往往藏于细节。
厚厚的卷宗曾让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学生陈一娇望而生畏,而深圳前海法院带教老师罗晓一句“卷宗要读薄,思路先画厚”的叮嘱,成了她的破题钥匙。同时,学院专业指导教师于宪会带着她梳理财务报表的关键数字逻辑。知识传授与实践运用之间的鸿沟在实习的日常中得到弥补,规范性、系统化的实习让学生无论是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还是技能的运用上都迅速实现了迭代升级。
从学校到单位:
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法治现代化进程不仅涉及法律体系、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更关键的是法治理念、法治实践的现代化,而理念与实践融合互动的关键是专业化法治人才。因此,“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成为西南政法大学深化法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的实习生们抵达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后,共同参加了法院组织的岗前培训。法官们为实习生系统讲授法院工作概况、司法人员行为规范、司法辅助工作方法等知识。法院还为每名实习生分配了岗位,安排了“一对一”的带教法官,一门综合了学校多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性课程就此开启。
西南政法大学强调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邀请实习单位参与到招生、培养、就业和反馈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方案,采用“专业教师+实务专家”双导师模式,同时建立人员互聘、挂职锻炼机制,邀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担任实务导师或客座教授,实现理论与实践双重指导。
西南政法大学“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就是在这种共同体理念下设立起来的。项目以“理论+实践”双轨培养为核心,设立了民商法、企业法、刑事法、律师实务四大方向,面向法律(法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在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入学后即可进入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实践基地,实现‘课堂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无缝衔接。”参加民商法学院与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联合培养项目的研究生这样感慨。
在共同体中,学校也成为法律实务单位提升专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改进办案质量的宝贵资源。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法院将法官、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紧密结合,共同围绕审判遇到的新问题开展研究,与实习生共同撰写论文,实现了鼓楼区法院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从规模到质量:
让每一步成长都有护航
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负责人介绍,70余年来学校一直保持高比例集中实习,今年全校法学专业仅本科参加集中实习的学生就有2200多人,集中实习率为86%。
从最初每年组织300多名学生到现在每年组织数千名学生开展集中实习,西南政法大学一直坚持在保证规模的基础上提升质量。
学校开展实习基地“千县计划”,与全国各地共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托基层法院、检察院建设实习基地,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瞄准产业发展需求拓展律所、法务、公证等实习基地。从北京的律所到广东的法院,从重庆的检察院到福建的跨国公司,学校与建立的760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一起支撑着学生们在法律实战一线中锤炼本领。
“坚持让学生撰写实习日志,这一做法非常好,实习中的所学所感稍纵即逝,而通过日志让知识得以沉淀、感悟得以深化,实在难得。”西南政治大学行政法学院院长喻少如对实习生说。行政法学院按“省域”编组,形成“学院—指导教师—小组长”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这种精细化管理是西南政法大学实习育人的常态。在学校所制定的实习制度的基础上,每个学院都与实习基地联合制定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全过程护航让成长更有序。
“今天去法院听庭,别只顾着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来自澳门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23级学生梁敏华第一次旁听庭审,带教老师林律师这样叮嘱她。林律师说,虽然经常带实习律师,但是带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学校和律所明确规定了我们的职责要求,第一次感受到育人沉甸甸的责任”。(通讯员 范云娜 袁雪霏 本报记者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