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融入社会生活的今天,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催生了全新的媒介信息环境。以ChatGPT、DeepSeek、豆包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日益嵌入人们的学习、工作与日常交流之中,呈现出沉浸化、多任务化、低龄化的趋势。在此过程中,青少年的信息互动方式被不断重塑,最终演变为这一技术环境中的新型“媒介原住民”。
在自然语言交互与高度拟人化设计的引导下,青少年建立起对人工智能的信任,但同时也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信息来源愈发复杂且真假难辨,对其辨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媒介体验的沉浸性和连续性冲击着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现实感知能力。因此,重新审视和优化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已成为一项紧迫教育课题。
自2021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的发布,媒介素养教育已被明确纳入中国国家战略,成为面向全民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技术赋能与认知脆弱性并存的青少年媒介生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亟需重新审视目标定位与内容结构,将教育上升到AI素养维度,形成聚焦于人类与智能系统互动机制的综合性素养。
从本质上看,媒介素养教育与AI素养教育之间从不是取代关系,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公众了解媒介架构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异性,培养对信息的辨析与批判能力,AI素养则进一步要求人们在熟悉AI使用的同时理解算法机制、推理逻辑及其潜在偏误,二者共同构成应对数字化与智能化信息环境的综合素养体系。
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强化媒介素养与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制度支撑,为青少年综合性媒介素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贯通一体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打造典型案例、应用场景与研究成果,加快推动教育数智化转型。这一顶层设计为各地在基础教育中深化AI素养与媒介素养融合提供了战略指引,推动实现“内容辨识—信息批判”教育路径向“结构认知—交互理解—伦理评估”的方向转型。
各地也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作为典型实践区域之一,山东省在推动AI赋能课堂、创新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布局,成为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积极响应者。截至2025年,全省已有超过940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覆盖国家、省、市、区多个层级。其中,教育部认定的6所国家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与721所省级试点校为“AI+教育”提供平台保障;潍坊、东营等地则通过设立机器人教育示范校、人工智能学习体验中心等方式,推动编程、AI应用等课程向基础阶段下沉。
山东省不少高校也已实现“师生与虚拟人、智能体协作教学”的常态化实践,其中山东大学“智媒先锋·媒介素养进校园”活动针对青少年实际需求,组建专业团队开发了包含信息甄别、算法科技、传播认知和网络行为四大模块的12期系列课程,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增强网络信息时代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山东师范大学部署的千亿级参数国产大模型DeepSeek-R1-671B,构建“私有云+公有云”双擎驱动的智能平台,将AI深度融入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这一过程,AI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参与意义建构的新型媒介,这一角色转变进一步要求教育体系在推进AI素养的同时,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AI的媒介属性,实现从传统媒介解读能力向人机协作理解能力的跃迁。
在智能技术重塑教育场景的当下,科学 教育的理念更新已成为时代呼唤的核心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4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中明确指出:“数字技术不应替代教师,而应增强人类特有的创造力。”这一判断强调,技术的角色应从“替代”转向“赋能”,教育体系也跳脱“工具驱动”的传统范式,转向以创新能力培育为核心的素养导向路径。2024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遴选的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通过“山东终身学习在线”等平台面向社会开放,采用“线下素养小课堂+线上社会大课堂”的协同推进机制,推动素养教育向多群体、多场景延伸。相关课程面向青少年群体强化对数字环境的认知引导,注重信息判断力、技术理解力与价值观培育的协同发展,帮助其在复杂媒介环境中建立起自主、理性和富有责任感的认知体系。这类项目在推动终身学习理念落地的同时,也凸显了教育各方主体作为“素养架构师”的角色担当,有效促进了从知识积累到价值引导的转型,助力科学 教育在人机协同的环境中实现理性与创新的共生。
素养融合催生路径革新,智能赋能推动体系重构。大模型时代对青少年素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已不敷使用。只有通过理念重构、课程体系重组和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才能真正将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综合素养维度,完成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构与跃迁。
作者:贺赛,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