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智化浪潮对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效能构成了深层次影响。数智赋能青少年家国情怀的效应显著体现于虚拟现实、大数据与智能传播技术驱动教育场域延展、内容供给精准化与传播主体性提升,为相关教育实践开辟崭新空间。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为核心的数智时代,深刻重塑了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同时伴随着复杂而严峻的现实挑战。虚拟现实、云平台等数字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青少年得以沉浸式地体验历史情境,强化民族认同与情感共鸣;大数据与算法精准捕捉青少年的兴趣偏好,推动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个性化、精准化供给;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则进一步激发青少年自主表达与内容创作的主动性,形成更具活力的传播氛围,显著提升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的参与感与互动性,拓展青少年价值观的多维培育渠道。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是多重性的,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应对数智时代带来的双重效应,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关系到社会整体价值共识的凝聚、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以及科技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价值。
数智时代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在国家维度体现为巩固意识形态安全与储备科技强国人才两大核心价值。通过深化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激发青少年“数字公民”意识与使命担当,使其在掌握现代数字技术的同时,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坚定责任心与民族荣誉感,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与战略支撑。以数智技术科学赋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数智时代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的核心意蕴表现为网络空间共识凝聚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创新。当下网络空间信息多元复杂,通过家国情怀的数字化培育,能有效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言论与行为,从而促进社会凝聚力的提升、社会共识的强化。此外,“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励着人们从独善其身走向兼济天下,在将家庭责任融入到报效国家的担当中实现爱家与爱国的辩证统一。”数智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新的活力,使传统符号得以跨越时代和地域,以新媒体、数字博物馆、云展览等创新形式呈现于青少年群体面前。这种活化的数字表达不仅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更通过数字传播平台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与文化自信,使家国情怀教育成为社会整体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的重要媒介,推动数字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
青少年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是参与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在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的个体维度,关键在于实现全球化身份认同与数字化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当代青少年既是活跃在国际互联网空间的"数字公民",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使命,教育引导需帮助他们在吸收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筑牢中华文化根基,实现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的深度融合。培养三大核心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历史思辨能力、价值判断能力。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培养模式,青少年得以在数字浪潮中构建理性包容的家国认知体系,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理解力的新时代人才,这既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响应了全球数字公民培养的趋势。
针对青少年日益凸显的数字化生存特征,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的内容亟待重构为更加贴合时代需求的“数字原生”形态。一方面,依托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分析数智时代下青少年群体的兴趣偏好与成长需求,开发精准化、差异化的“私人订制”版数字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和价值引导功能。另一方面,推动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与社会热点、时代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导青少年结合数字化情境主动探讨、分析现实问题,激发其主动践行家国责任的使命担当,提升其现实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积极运用互动短视频、动漫、虚拟仿真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数字媒介,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和时代榜样故事,提升青少年对教育内容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最终实现家国情怀在数字原生代群体中的有效培育与内化,为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夯实思想基础。
建构多维沉浸式育人场景,以此深化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主体性参与及价值认同。具体路径包括:其一,深化扩展现实(XR)技术赋能。通过开发历史情境沉浸课程、数字文博云展馆及革命文化数字场域等新型载体,触发青少年对历史的具身化认知与情感共振,有效克服单向度理论传导的局限性。其二,建立虚实融通的"三位一体"实践架构。依托情景模拟—虚拟交互—线下实践的多模态联动设计,引导青少年在混合现实场域中获得家国情怀的具象化体验,促成价值内化与行动外化的辩证统一。其三,植入游戏化学习机制与情境化教学逻辑。设计高参与度、强交互性的沉浸式教育项目,推动学习范式从被动接收向具身建构转型,通过反思性实践持续深化认知体验,激活青少年自主探究动能,保障培育成效的可持续生成。
家校社协同机制的数智化转型构成青少年家国情怀培育创新的核心维度,具体实践路径应着力于以下三维。学校教育端需建构智慧德育生态体系,系统整合课程思政资源、主题教育模块与实践项目库,破除线上线下教育场域的区隔,并运用智能监测工具实现教学动态追踪与多维度评估,依托学情数据建模解析学生发展轨迹与情感需求,输出精准化家国情怀培育方案。家庭教育端须实施家长数字素养提升工程,通过数字媒介能力建设与教育策略赋能,引导家长成为子女数字价值观形塑的协同主体,在家庭场域培育正向数字文化生态,构建双向赋能的代际教育共同体。社会教育应当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开发符合数字文明特质的公益性教育平台,有机整合文博机构、文化组织与企业的数字化资源,创建适配青少年认知特征的沉浸式教育产品矩阵,借力数字技术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拓扑化联结,最终形成全域联动的数智育人生态。
作者:任伟东 周泓亦,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