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趋势下,传统建筑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AIGC技术不仅仅是设计工具的革新,更是触动了建筑学知识生产与传承的根本模式。在教育部课题《湘南古戏台基因图谱构建与活化研究》21YJA760063研究中尝试构建这样一种生成式AI与传统建筑教学相融合的新范式,在建筑遗存丰富的湖南郴州古戏台这一传统建筑遗产上进行建筑符号的“活化再生”而非“再现”的研究与实践。从现有教学模式的困境出发,提出基于研究历史、符号学分析法、AI技术三者结合的以“人机结合”为主的“人-建筑”教学模式,在充分理解传统建筑文化、本土性内涵的基础上运用AI强大的建模生成迭代能力引导学生发掘传统符号在新时代的活化设计可能与意义,培养有文化内涵、有批判精神、有设计创意的新一代建筑师。本文并非提倡不加原则地用技术取代,而是提倡以“人”为本位,以“文化”为底色,以“技术”为手段的教学理念,为数字时代建筑遗产教学提供一种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的今天,湘南古戏台建筑符号复杂,承载了当地的戏剧文化、宗族礼仪、民间信仰,比如起翘弧度,梁枋斗拱的雕饰母题,藻井构造与图样——这些不仅仅是装饰,而是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构造与宇宙图景的载体。生成式AI的出现,可以作为一个庞大的“认知的外骨架”。AI的图像学习、图像生成能力强大得以快速地浏览巨量的建筑图片资料,通过算法去理解传统建筑的形象基因及样式规律,把教学的起点拔高。学生不必从头开始复杂的资料搜集和形态提炼,他们只需要站在AI所提供的“知识地图”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为高阶的文化解读与概念思辨中。范式的变化,其核心是将“重现知识”变为“生成知识”。AI的出现迫使我们思考:在机器可以轻易地“画得很美”的传统主义风格样式建筑中,建筑师的价值在哪里?必然是对于深刻文化内涵的理解、对于在地文脉的把握以及对于时代精神的敏锐。这正是新范式所要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
建筑符号的生命力在于被特定文化群体所理解和使用。AI融通型教学却能让符号“重生”,重生不是修补、复制,而是在新的语境中编码译介符号的内核意义。如锦湖村傅氏家祠戏台上动感十足的凤头式的翘角和顶檐,使戏台如展翅欲飞的鲲鹏,这前方瓦檐线上少有的呈弧形的戏台,蕴含着古人的宇宙观(天人合一),飞升情怀与超越祈愿。AI融合教学,首先是让学生通过田野观察调查或阅读文本、访谈的方式了解曲线背后的文化意义,再通过AI,“飞扬”“轻盈”“神性”“向上”等语意信息,以湘南传统建筑造型特征作为风格提示,AI即可生成千余种在保留原型的同时加入本土语汇的三维造型。学生做的不是画一条“标准”线,而是要在AI给出的无尽可能性中进行批判性地过滤、优化与再创作,挑选出能够最回应当下审美、功能、在地精神的形式,学生做的不是设计,而是完成了一次“解码—再编码”的文化行为。学生做的不是单个建筑构件,而是与历史对话、与土地对话的文化。
建立AI融合模式新范式,需要一整套有效的“人机协同”的工作流程,这绝非简单的“指令-生成”过程,而是一个贯穿始终、充满对话、不断博弈的动态过程。第一步是“知识输入与模型训练”阶段。师生共建一个研究对象的数据库(湘南古戏台)。除了海量的历史图示、实测数据、高清影像,还需要文献、地方志、戏曲剧本、民俗、匠人口述史等非遗内容输入到AI模型中“预训练”,让AI学习理解湘南古戏台的“建筑语言”,使它们的空间结构、建筑体系、材料构造、符号元素等组合法则。比如通过对上百个戏台的图像与结构图学习,不仅能够产生新的图像,也学习了“八卦”“九宫”等图样的宇宙论逻辑。其次是“概念发散与形态探索”阶段。学生根据场地、文脉、设计任务的分析,提出初步的设计概念,AI成为“灵感催化剂”,根据学生天马行空的关键词、草图甚至情绪的描述瞬时生成大量意向图、立方体图。这一阶段,信马由缰,AI“无偏见”的计算有时会产生人类思维定式之外惊喜的成果。学生需要像策展人一样在AI中筛选出具有潜力的方向。再次是“迭代深化与意义赋与”阶段。学生选定若干方向后便进入了与AI的“精打细算”阶段,通过一些指令参数精准调整、风格挪用、局部重绘来迭代方案,其中人的批判性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要不断追问:这个形式准确地传达了设计意图了吗?它与场地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它具备场所的文化可读性吗?最后,“成果转译和知识沉淀”。最终的设计成果不是一个图,或者不是一个模型,它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图谱”,是对于前期研究性的、概念性的、方案性的每一个“知识”的可视化、有形化、有形可查,将整个设计思维的路径显性化,不单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成果总结,更是对于湘南古戏台建筑文化知识库的动态性补充和充盈,是今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化档案”。
AI融合模式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传统教学角色转变,教师的角色将由“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共同学习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简单地评判线条是否正确,而是设置引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思考AI的输出结果。教师需要具备学科知识跨界的融通能力,既要熟悉建筑史论,又要熟悉AI技术的机理与局限性,设置更具挑战性与前沿性的课题。例如,教师通过设置“AI能够设计出比鲁班还厉害的榫卯结构”这一辩题与实践让学生探究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边界。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和建构者”。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跟AI‘沟通’,如何给出精准的‘提示语’,如何对AI的输出结果进行筛选与判断,如何将AI的能力内嵌于自己的设计中”。它要求学生不仅仅具备扎实的审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更需要具备足够丰富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建筑师不再是“画图匠”,而是复杂系统的操作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人工智能的协作者——他们必须理解技术是手段,而人文主义、伦理判断、“诗意的栖居”是技术无法取代的领域。回到湘南古戏台再生这一例题,AI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纹样,唯有洞悉其文化基因并加入自己当下情感和思考的建筑师才可能创造让人沉浸其中的空间。因此,新范式的最高目标不是培养操作AI软件的技术人员,而是要借助AI这“思想的引擎”,让学生从“劳动机器”中解放出来,将对建筑本体的思考——人、空间、文化、自然的关系的永恒追问放在首位,培养能引领行业未来并为人类社会真正贡献力量的新建筑家。这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对于一切传统人文学科,尤其是数字化课程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王丽娜,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