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地方高校以构建教学研究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高校利用其科研和人才优势,深入乡村开展资源调研,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潜力。
本文聚焦从校地协同视角,分析高校管理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探究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管理资源领域的优势,探讨其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对接机制,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高校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高校在科技资源方面,汇聚高端科研人才与创新平台,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引擎;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通过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向乡村定向输送农业科技、乡村规划、公共管理等专业人才,依托专家服务团、大学生志愿者、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另外,高校依托国家专项基金、地方产学研合作项目及政策扶持,能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孵化等项目落地实施。
校地协同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基于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原则,构建的协同发展共同体。其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与资源分割,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人才共育、社会服务等多元模式,实现创新要素向乡村流动。可以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校地协同将向更具战略性、持续性、系统性的方向发展,成为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引擎。
校地协同的高校管理资源如何推进,可从多个维度展开。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鼓励教师党员积极加入服务乡村振兴团队,通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带动广大师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强化学科赋能,提升乡村振兴“硬核力”。以福建为例,加强涉农高校建设,将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纳入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将龙岩学院、武夷学院纳入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加大对涉农主干学科的投入与建设力度,常态化开展学科专业监测,积极布局适应新农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涉农专业,新增智慧农业、乡村治理等15个新农科专业。
挖掘培育特色产业。高校深入乡村调研,挖掘地方特色。以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例,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团队发现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和佤族传统竹艺文化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于是,团队结合现代工艺,开发出龙竹枕、竹编氛围灯等9大类文创产品,将传统竹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培育出独具特色的竹艺文创产业。同时,该校还依托西盟佤族自治县广袤的林地资源,引入澳洲坚果种植与林下魔芋栽培等特色产业,建立种植示范基地790亩,并辐射推1500亩,带动当地农户实现36万元经济收益,形成“竹艺文创+林下经济”的多元产业体系,显著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规模。
定向培养人才。高校根据乡村需求,定向培养人才。招生时,向农村生源或志愿投身乡村的学生倾斜。比如降分录取、提供专项奖学金。教学上,结合乡村实际设置课程,增加实践比重。一些高校与乡村共建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提升解决问题能力。高校还为乡村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通过短期培训、在线课程,帮助乡村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提升技能与素质。高校鼓励师生参与乡村实践。组织“三下乡”、社会调研、志愿服务。让学生深入乡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还选派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乡村挂职,担任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等。带去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高校协助乡村引进外部人才。利用自身网络,推荐农业专家、电商人才、乡村规划师等。并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条件,确保留得住、用得好。研发应用保护技术。高校在生态技术研发上有优势。在农业生态领域,开发生态种养技术,推广循环农业模式。
地方高校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在广东,中山大学结对连州市丰阳镇“连”动未来实践团构建了“学科融合+长效帮扶”模式。在产业振兴方面,实践团联合生物学团队研发碳量子点保鲜技术,延长了马蹄贮存周期,助力大富头村马蹄种植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推动建成丰阳镇首个标准化牛肉干生产线,带动农户增收。在文化传承方面,重塑丰阳牛肉干品牌,开发创新口味和预制菜品,建成丰阳村史馆,挖掘红色资源策划文旅项目。在数字赋能方面,引入电商直播“数字人2.0版本”,打造“圩购经济”数字平台和圩市全景地图展示系统。通过校地协同创新,实践团为丰阳镇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能,探索出了高校服务地方的有效路径。中山大学与丰阳镇构建的“1+1”校地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建立广东省首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站,双方形成“人才引用育留”的全链条机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35万元,消费帮扶476万元,组织近千名师生开展实践,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江西省宜春学院贯彻落实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导师工作小组,为文化导师下乡提供组织保障。文化导师与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密对接,采用“群众点单、导师接单”模式,了解基层需求并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学校将文化导师下乡与教学实践结合,成立学生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同时,强化导师培训,鼓励导师申报相关课题,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了高校资源与基层需求的有效对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创新服务形式,将论文写在赣鄱大地,推动文化下乡工作走深走实。
然而,校地协同协作也面临着挑战。合作机制待完善,校地协同在组织协调、利益分配、沟通反馈等方面机制尚不健全,沟通反馈渠道不畅。乡村产业项目需农业、经济、管理、设计等多学科协同。但学科壁垒阻碍了有效协作。校地间资源差异也大。文化、管理体制不同,整合过程存在障碍。乡村管理方式相对传统,与高校现代化管理有冲突,影响效率。当前校地协同仍面临资源供需错位、机制运转不畅、人才留驻困难等瓶颈。高校科研成果多聚焦实验室研究,与乡村实际需求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校地合作缺乏长效机制,项目化、短期化倾向明显;受城乡发展差距影响,高校输送的人才面临职业发展受限、生活条件不足等问题,导致留乡率较低。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统筹通盘考虑。
首先,要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校地合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实施与监督。明确校地各方职责和任务分配职能,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权责清晰的责任清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校地合作存在多方利益关系,要充分考虑各方诉求,在具体的项目上,可以采用股权分配、利润分成、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利益共享,甚至可以更为灵活的合作方式,以高校智力赋能乡村、技术支撑等。
加强沟通反馈协调机制,搭建常态化平台。定期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高校要打破内部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乡村振兴团队,整合教学、科研、人才资源队伍,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管理优势。加强校地资源对接与整合。共建产业园、研发中心、实训基地、文化传播基地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企业资源,拓宽整合渠道。
需强化政策引导,建议政府设立校地协同专项基金,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成效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合作机制,构建“需求清单—资源对接—过程监督—成效评估”全流程管理模式,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创新人才留乡政策,通过设立乡村人才发展专项补贴、提供住房保障、搭建职业晋升通道等措施,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构建“校—地—企—农”四方协同平台,整合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与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通过设立乡村振兴需求数据库、举办成果推介会等方式,推动科研成果精准落地。
深化高校学科专业改革,增设乡村发展、生态治理等交叉学科;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计划”,设立定向培养、联合培养项目;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乡村开展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推动高校与乡村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立乡村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返乡青年开展电商、文创等新业态创业;加强品牌建设,依托高校设计、营销资源,培育乡村特色农产品与文旅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校地协同是高校管理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随着校地协同机制的持续完善与创新,高校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农产品数字化转型、乡村文旅IP开发等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双轮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打通高职智力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华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洪雨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