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苏婉
从去年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引发的现象级讨论,到今年4月教育部以“游戏艺术设计”作为新增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电子游戏可谓正式“出圈”,社会各界对游戏产业广泛讨论。
随着游戏经济在海内外的增长,对于年轻人而言,游戏产业正从娱乐消遣、“社交货币”等功能,逐渐转型成为一种潜在的择业方向。
尽管游戏化教育以及严肃游戏在公益领域的应用都使得家长们不再“谈游戏色变”,但相对其他传统职业,游戏行业是一条具有发展前景的“康庄大道”吗?从事游戏行业,是否仅仅意味着爱游戏,游戏打得好?为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冒着风险走上所谓的游戏赛道是否值得?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α世代家长当中。
游戏产业“出圈”,成为潜在择业方向
相对于以00后为代表的Z世代,出生于2010年之后的α世代不仅是“数字原住民”,也被认为是伴随着触屏、云端与AI(人工智能)成长的一代。于他们而言,电子游戏接近于“数字母语”,也是日常生活和社交的一部分。他们中不乏对游戏游刃有余的人,打算将游戏作为职业志向。
如何在尊重学生兴趣与审慎规划之间找到平衡,已然成为当下家庭与学校在游戏问题上所要面对的全新课题。
谈及作为职业的游戏,人们想到的首先是电竞从业者在屏幕前的“高光时刻”,代表国家出战亚运会的职业选手,或者在电竞直播间里收益颇丰的人气主播。自2016年教育部首次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列为高职专业以来,电竞确实为部分学生打开了主流应试路径之外的发展可能。
实际上,除了专业的电竞领域之外,游戏产业链条已经扩展得十分庞大,从上游的游戏策划、研发与美术,到中游的发行与运营,再到下游衍生而成的陪玩、陪练、代练、二创等新型自由职业,游戏行业的就业区间仍有许多空间待开发。在这些新职业、新岗位中,从业者并非都是游戏高手,从业者既包括游戏技能与心理素质都过硬的职业选手,也包括编程、美术、叙事、音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延伸到赛事运营、市场公关、法律合规与数据分析等其他支持性领域。
电竞之所以被列为竞技体育的一种,正是因为它的职业化门槛很高,天赋、努力甚至运气缺一不可。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电子竞技用户规模4.9亿,而职业电竞选手约10万人,头部顶级联赛在册选手仅有几百人,而能登上顶级联赛舞台的更是“百万人里挑一”。即使成为职业选手,聚光灯之外,这份工作也并不轻松,需要长期高强度训练,对策略与团体协作保持敏锐。但一如体育行业的运动员,电竞选手生涯黄金期短暂、流动性较大,退役后的职业转换机制仍有待完善。电竞产业的金字塔结构是“上游选手极度稀缺、下游就业高度同质”,大量有理想的青年最终从事外围运营、销售或内容剪辑工作,其职业价值与原始期望并不十分相符。
电竞光环下,选择新赛道需三思而行
如果说,电竞选手还是可以比照传统体育运动员来理解的正规职业,那么以电竞主播、电竞解说、代练、陪玩、内容二创等为形态的新生赛道,对于家长和教育者们而言还相对陌生。
目前,国家已要求相关企业实施“游戏防沉迷”系列规范措施,旨在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然而,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机制、借用账号等行为仍普遍存在。这一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自控力缺失——殊不知,在“沉迷游戏”之外,已有未成年人通过课余代练或陪玩赚取零花钱。金钱,正逐渐成为游戏本身成就感之外的另一种吸引力。
这种打游戏的方式不再以追求即时反馈和成就感为优先,而是将经济利益凌驾于游玩乐趣之上的数字劳动。“玩工”(Playbour)这个专业术语可以用以概括这种将游戏“Play”和劳动“Labour”相结合,将个人游戏技能、时间或情感劳动进行商品化的游戏形态。
此外,因为缺乏长远规划的思维,部分青少年会在挣到“第一桶金”后认为,“就算不能成为职业电竞选手或主播,但如果代练和陪玩能让我宅在家里也能挣到钱,我又何必花时间读书考学?”
值得注意的是,陪玩和代练虽然都是游戏衍生服务,但法律禁止未成年人从事相关工作。无论是《网络游戏行业防沉迷自律公约》抑或游戏内部的违规说明,实际上都明确禁止未成年人代练。2023年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曾判定北笙公司通过“代练帮”App,允许甚至鼓励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在《王者荣耀》中接单、交易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这起案件的判决结果表明了代练行业的灰色属性。而即使是正在走向职业化的陪玩(即“线上为玩家提供陪伴、教学、娱乐服务的职业人员”),也因为诈骗、擦边等乱象而亟待进一步规范。
总而言之,职业电竞比较“难”,游戏零工市场则比较“乱”,对于时间宝贵的青少年而言,无论是抱有在游戏中“变强”还是借游戏“变富”的想法,在向游戏投入更多时间之前,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游戏创作可以成为理性职业选择吗?
因此,相对于陪玩和代练,对于多数α世代而言,将游戏产业链的中上游作为备选方向,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从引擎底层代码到关卡叙事设计,技术与创意缺一不可。游戏行业人才往往具备可迁移性技能,且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这意味着从业者需要持续学习并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只要在成长阶段打好基础,就更有可能具备胜任游戏公司岗位的确定性。
如果孩子的梦想是制作一款经典的电子游戏,这也是值得鼓励的职业理想。电子游戏被誉为“第九艺术”,虽然市面上的游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但也不乏具有哲学高度和艺术价值的佳作。有的游戏能够帮助孤独的个体获得情感慰藉,有的则被应用于医学、心理学领域,辅助治疗各类疾病。可以说,伟大的游戏如同伟大的文学或电影,都是一个值得投入的方向。
基于此,家长可以引导α世代对不同的细分赛道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这能让孩子认识到,无论是独立制作游戏还是加入游戏公司,除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基本的创造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合作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从某些优秀游戏制作人的作品和谈吐中可以看出,游戏职业对综合素质和精神品质的要求其实相当高,许多关键能力都源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和积累。这提醒那些以游戏为志业的孩子:玩游戏可以,但不可荒废学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即使所学专业并非游戏,未来仍有机会进入游戏行业。不过,即使加入优秀团队或成就伟大作品,这条发展道路也与其他职业一样,无人能保证一帆风顺,甚至可能更考验年少时期的积累与韧性。
对于尚未成年但已踏上数字化创新之路的α世代来说,将游戏作为职业目标已不再是异想天开,也并不意味着与学业或传统职业价值的对立。家长和教育者要做的,是与他们并肩站在人生与时代的十字路口,帮助他们平衡梦想与现实,引导他们避免在游戏中迷失自我,而是从中汲取迈向未来的能量。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