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具象化应用,更在于社会责任意识的深度培育。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青年专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产业资源转化教育资源的优化策略研究”(20241127191752439)成果表明,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实践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产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结构化路径。这种教育形态不仅重塑了传统课堂的边界,更使青年群体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价值觉醒,其本质是通过实践场域的重构,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三维统一,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可延展的范式支撑。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活性基因,承载着集体记忆与价值观形塑的独特功能。“红色星探”实践团创新构建“认知—体验—创造”三维育人模式,将燕赵大地的红色文化遗产转化为活态教育资源:通过乡贤口述史采集重构文化记忆图谱,借助情景剧创编实现历史场景再现,运用新媒体矩阵搭建文化传播生态圈。这种具身化实践路径使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脉络时产生强烈共鸣,不仅实现从文化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身份转变,更培育出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转化能力。实践表明,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化开发能有效突破传统教育的情感壁垒,为职业院校培养具有文化根脉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创新范式,使文化认同与职业素养在知行合一中实现螺旋式跃升。
地域性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
地域性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地域性文化是各地区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经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区域性文化。一方面展示了该区域内特有的人文风情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不同区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具有的文化价值差异性。这种文化价值差异性通过其特有的文化性身份特征,显示地域性族群身份的象征,以此可转化为民族自豪感。
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育人价值及文化认同感。将地域性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从文化、学业、职业发展等方面都能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在文化传承维度,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见家长文化,探索其形成的根源,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从而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河北地域文化为例,学生在参观沧州大运河非遗馆时,能够深刻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激发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将进一步转化为民族自豪感,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学业发展维度,一方面创新职业院校育人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实现“德技并修”的双向发展。例如,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项目时,学生可深度挖掘乡村内生资源,利用专业知识为乡村发展策划振兴方案,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品牌IP,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实现文化振兴,学生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可提升其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及奉献精神,实践“德技并修”,有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红色星探”社会实践团的实践探索
团队组建的背景与目标。在国家积极推动文化强国战略以及高校实践育人改革的大背景下,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管理团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践行文化强国战略,探索实践育人新形式,创造性地将河北地域文化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并成立“红色星探社会实践团”,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河北地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同时实现专业学习成果的转化。团队希望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专业技能,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担当的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为职业院校实践育人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
实践活动团队内容与形式。在地域文化探索方面,团队分为七支小分队深入河北七市县,探访红色基地及城市文化地标寻找红色基因。走进喜峰口大刀园感悟抗战精神、参观唐山市档案馆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缅怀内丘县烈士陵园革命先烈、重温西柏坡党的历史、体验沧州市大运河非遗、了解雄安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感知梁斌黄胄纪念馆的文艺魅力,通过走进这些地区不仅能体验河北各地的人文风情及深厚的文化积淀,还能详细了解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传承爱国基因。
在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方面,团队前往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镇大旺庄村参观大旺庄村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赓续红色血脉,帮扶唐工大返乡学生创业项目,助力其成为新时代“新农人”,共绘乡村振兴发展蓝图;团队还奔赴曹妃甸区柳赞镇三村进行调研,制定学校周边村庄海产品乡村振兴科技路线,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命脉相结合。通过振兴乡村、服务乡村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价值,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职业方向。
在校企联动实践方面,团队前往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探寻企业百年红色文化,了解到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铁路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到了企业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前往秦皇岛鹏鼎科技有限公司,参观生产车间生产流程,了解当代我国现代化企业的高速发展,通过与一线技术工人交流,学习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校企联动的实践方式可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红色星探”社会实践团队获得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学校为团队提供了活动所需的资源并在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学校官方媒体平台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系列报道,扩大了团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团队实践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在系列比赛中收获了荣誉。如在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铜奖,在唐山市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中获得二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团队的肯定,也为职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方式开拓了新的方向。
经过两年的实践验证表明,将地域性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对职业院校学生“德技”双向发展意义重大。在河北文化“熏陶”下的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及就业选择要远优于其他学生,团队学生更偏向于“本土”就业,如选择河北港口集团、首钢矿业公司等企业就业,这一现象表明,在参与多次实践活动后他们主动承担起“建设河北”的社会责任,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此外,团队中孟同学在毕业时报名西部计划,为国家西部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些同学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刻画出新时代“德技并修”技能型人才的立体画像。
“红色星探”社会实践团打破职业院校社会实践活动以企业实践为主的传统模式,创新性地将地域性文化融入育人工作,打造集文化探寻、乡村振兴、校企联动为一体的活动内容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团队采用实地考察、调研学习、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增强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再者,将实践活动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可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操经验,实现专业能力与价值认同的双向提升,从而实现“德技并修”育人目标。未来,“红色星探”社会实践团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河北地域文化的内涵,设计更多与之相关的特色实践项目。团队还将吸纳其他职业院校的师生参与,通过交流与合作打造满足时代需求的实践育人新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职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刘敏,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