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越发复杂且多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新时代情绪调节的核心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不仅仅是要对抗和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同时也需要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大环境当中去逐步探索出与自己相适配的动态心理弹性,能够时刻做好接受新知识、新内容、新技能的准备,在潜移默化中将自身的情绪波动转化成为自我认知升级的契机,努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状态,以此来平衡好自己的心理情绪。
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多元维度阐释
认知功能层面。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积极饱满的情绪是能够通过激活个体前额叶皮层来加快信息处理速度的,而且情绪越愉悦的大学生越能够精准寻找到问题的有效解决路径。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会持续促进大学生身体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建立起正向循环,从成功中找寻到成就感,从成就感中获取更积极的情绪,进而实现更远大的目标。
社会关系层面。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会比较大。比如,当大学生出现愤怒情绪时,他们的同理心表达会因此受阻,而且有相关实验证明如果大学生持续处于愤怒状态当中,那么他们发生人际关系冲突的概率要高出平时的2-3倍。此外,如果大学生长期保持低沉情绪,这种情绪会造成一定的社交回避结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剧自身的孤独感。
生理健康层面。生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身体素质越好,情绪状态会越积极,相反身体素质越差,持续处于强大压力状态之下,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会出现异常情况,由此会影响到免疫细胞活性。还有,大学生生理健康还体现在睡眠方面,而睡眠质量与情绪波动直接相关,情绪失调的大学生深度睡眠要比平时少一个半小时左右,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非常之大。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必要性。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情绪波动,出现好或者不好的情绪乃是常态。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活和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在完成基础学业的同时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建立和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这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大学生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去实现自我成长,因此他们更需要具备更为成熟和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让自己能够在追求梦想和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更加从容不迫。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大学生虽已步入成年人行列,价值理念也趋于稳定,但是鉴于多方因素的影响,他们需同步承受学业竞争、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多重压力,其中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到抑郁、焦虑的情绪当中,进而影响到整体精神状态。大学生如果能够学会自主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在面对复杂环境中积极寻求突破口,那么必将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让自己及时跳脱出负面情绪的困扰,从而恢复到积极向上的状态当中来。其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学习效率,尤其是在负面情绪影响之下,大学生很难保持高度集中,思考能力和记忆力也会因此下降。但如果大学生具备自主调节情绪的能力,懂得适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那么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就会变得更加平和与专注,学习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有效提升和保障。再者,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活多以集体形式呈现,无论是宿舍关系、情感关系还是社交关系等,大学生都可能会随时遇到影响情绪的问题或者事情,如果大学生不能及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矛盾或者冲突之下做出破坏人际关系的言行,其自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如果大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更客观、更平和、更理性的视角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需求,那么很多问题和矛盾会得到更妥善的处理和解决,整个人际关系网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稳固和牢靠。最后,有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情绪调节能力不仅仅是大学阶段需要具备的能力,更是提升职场竞争力和获取幸福生活的基础能力。大学生如果能够掌握情绪调节能力,那么无论是应对职场竞争的压力,还是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关系都会有所帮助,这也是大学生个人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有效策略
打破情绪困局的底层逻辑,实现情绪认知的重构。首先,在学习和掌握情绪调节能力的过程中,大学生需下意识让自己建立起成长型思维模式,对自己当下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重新定义,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其视为能力升级的契机,而不是一味将其放到自己的对立面,甚至将其作为威胁。其次,建议大学生可尝试进行情绪标签化训练方式,每天利用固定时间来对自己的情绪类型进行标注,并深入认知和理解情绪和具体事件的关联性,以此作为参考来逐步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还有,大学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站在客观理性的视角来精准识别思维陷阱,要勇敢跳脱出思维陷阱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思考方向,用“可能存在其他解法”“这只是阶段性结果”等理性表述替代。最后,大学生要下意识让自己做到社交媒体脱敏,比如不要让自己被朋友圈所谓的滤镜效应所影响,要敢于直面真实的生活,摆正自己的心态,减少一些非必要、非理性的比较。
以行为干预视角,用行为行动来重塑情绪状态。一个人的情绪是大脑思考和想象所引发和保持的,如果一味陷入到情绪当中很容易忽视掉真实的生活。因此,建议大学生可转换自己的视角,从行为干预的角度,利用具体的行动来重塑情绪状态,将情绪和真实生活紧密关联到一起,换而言之,利用行动来调节情绪,而不是只沉浸在情绪中无法自拔。具体可尝试如下几种方式:其一,身体唤醒与情绪释放。尝试应用高强度间歇运动的方式,强行要求自己每天进行固定时间的运动,以促进身体内酚酞的分泌。同时允许自己进行情绪具象化表达,比如通过涂鸦、写“愤怒信”、录制语音日记等方式,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感知的载体。其二,利用数字时代的“感官锚定”技巧,如在感觉到自己被海量信息充斥而产生焦虑情绪时,可采用5-4-3-2-1grounding法激活当下感官以脱离焦虑循环。又或者采用屏幕时间分段管理,借助当前一些先进设备监督管理自己的行为,强迫自己走出虚拟世界,避免短视频、社交软件的无限滑动导致的时间浪费与空虚感。
利用科技赋能,借助工具提升情绪调节效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先进工具设备被引入和应用到心理学领域,大学生调节情绪亦可利用好相应的科学技术及工具设备。比如,采用信息茧房破局策略,定期进行反向信息的输入,大学生可主动去搜索或者浏览一些与自身观念相悖的优质内容,让自己慢慢走出信息同质化的偏执情绪。再比如,利用社交平台算法进行干预,在自己经常使用的媒体平台中率先标记出可能会触发负面情绪的关键词,以提醒平台减少相关内容的推送,下意识去为自己建立起更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以免被负面信息所影响和干扰。还有,如果现实条件允许,大学生可选择佩戴智能手环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佩戴具备心率变异性监测功能的设备,当检测到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时,自动推送呼吸训练引导
整合社会多方资源,构建基于新时代的情感联结网络。首先,高效利用好当前校园数字化心理资源,深入挖掘校园数字化心理资源的功能价值。如应用AI情绪评估工具,学校可立足真实学情,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推出相关心理监测小程序,对大学生个体的情绪曲线进行定期记录,并根据大学生情绪曲线的变化来自动推动与之相适配的情绪调节建议,调节方式要更具体。其次,秉承线上线下支持体系相融合的原则,构建虚拟互助社群运营,在班级内或者学生社团中发起情绪树洞心理分享活动,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开展相应线下主题活动。
优化整体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情绪调节外在助力。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整体环境,适当给予学生相应的外在助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稳定住自己的情绪。比如,高校可在整体环境设计方面下功夫,下意识去传递人文关怀,可以在合适的地方为学生打造特定功能区,如在图书馆设置心灵休憩角,安排与人体工学相符的座椅、桌子以及相关设备等,让学生们可以在此处真正地放松心情,享受舒适。再比如,高校还可以在宿舍等公共区域精心设计符合大学生身心成长需求的能量站点,配置高显色性的照明设备,即使在阴雨天气中学生们也可感受到晴天的光线,以维持生理节律的稳定性,通过上述方式来让整个校园环境都在无形中转变成为学生们的心理疗愈场域。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情绪亦是大学生参与竞争、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要素。大学生正处于接触和探索社会的关键阶段,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都在认识新鲜的人和事,如果大学生能够保证自身情绪的稳定,具备随时调节和管控情绪的能力,那么必将有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更勇敢地面对多变的人生境遇。
(周国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