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校治理与教师发展犹如教育生态的共生双螺旋,在彼此缠绕、相互赋能中螺旋式攀升。治理体系不是冰冷的制度骨架,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智慧场域——当决策机制植入师生心声的“传感器”,政策文本便从案头文件转化为滋养实践的活水;当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的“神经元”被激活,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编织成治理网络的经纬;当静态考核升级为动态评估的“操作系统”,管理模式便如智慧终端般持续迭代进化。教师队伍是这片生态的灵魂支柱,师德涵养如根系深扎沃土,汲取立德树人的养分;教学创新似枝桠突破藩篱,绽放知行合一的芳华;当治理体系化作润物无声的阳光雨露,教师发展便催生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图景。这种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终将让高等教育成为滋养时代的精神花园,既有知识传承的厚重,又激荡着与时俱进的脉搏。
高教管理与师德师风的基本内涵
高校治理体系犹如精密运转的交响乐团,每个声部都奏响着育人强音。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现代大学管理已突破传统行政框架,形成四维驱动模型:人才培育是贯穿始终的黄金主旋律,资源配置是保障发展的节拍器,空间建构是承载创新的五线谱,数据治理则是洞察规律科学决策的智慧指挥棒。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像充电站赋能师资,学生成长档案如成长轨迹图指引方向;经费统筹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让每分钱都为教育梦想加薪;智慧教室与虚拟实验室打破时空界限,让知识流动更畅快。这些要素在制度创新的黏合剂作用下,既构筑起规范管理的刚性框架,又激发出柔性治理的内在活力,最终演绎出“资源优化—决策科学—育人精准”的协同乐章,构筑起支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闭环。
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业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本质是职业道德规范与教育风范的统一体。其内涵可解构为三重维度:专业伦理恪守学术本真,以严谨治学守护知识纯粹性;教育情怀驱动育人使命,以创新实践实现学生全面成长;行为示范铸就师者风范,以人格魅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高校师德建设需构建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制度规范确立职业底线,将教学伦理与学术道德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培育机制激活内在认同,依托案例研讨与实践反思深化职业自觉;评价体系形成多维镜像,融合学生视角、同行研判与自我审视。这种建设模式不仅需要外部规约的支撑力,更仰赖教师群体对教育本质的价值觉醒,最终形成“以德养心、以德启智、以德育人”的教育新生态,使师德从职业要求升华为精神追求。
高教管理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结合点
制度建设的结合。制度耦合就像给高校治理装上“双核驱动”引擎,既要有规则的硬度,更要有文化的温度。这场改革正悄然展开三步走:在顶层设计时,把师德标准嵌入学校制度的DNA链,形成教学规范、科研伦理、服务准则三维制度矩阵;在日常管控中,从教师入职到职业成长全程护航,用动态监督和分级管理织密监管防护网,实现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的范式转变;文化浸润阶段,通过榜样故事、成长支持和价值认同,让师德规范从白纸黑字变成教师心底的戒尺。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制度叠加,而是让规则约束与职业理想共舞——既划定不可逾越的师德红线,又铺设成就事业的成长阶梯,最终让教育者的精神追求与制度设计同频共振,构筑起守护教育初心的立体防线。
队伍建设的结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支撑,需构建管理人员与教师双向赋能的成长体系。针对管理队伍,应建立分层分类的师德培育机制,通过专题研修、案例解析提升管理人员的教育伦理认知,将师德规范融入管理服务实践,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推优选先等工作中强化师德失范“一票否决”的刚性约束,提升政策执行力;通过轮岗交流、实践锻炼强化管理人员的教师立场,让管理人员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培养“管理即服务”的职业理念及职业自觉。针对教师群体,需拓展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通过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平台赋予教师决策话语权,通过教学督导、质量评估、跟岗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治理参与度,通过校务公开、民主协商等机制保障教师知情权与监督权。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既能提升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锻造出懂教育、善服务的管理铁军,又能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出有担当、能创新的教学骨干,形成“管理育师德、教师促管理”的良性循环。
文化建设的结合。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需构建管理文化与师德文化双向浸润的生态体系。管理文化塑造方面,应通过价值引领、制度浸润与环境营造培育服务型管理文化,通过管理理念宣贯、服务典型选树形成“以师生为中心”的价值共识,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升级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通过空间改造、仪式创设营造尊重包容的组织氛围。师德文化引领方面,需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效应与师德传统的传承功能,通过名师工作室、师德论坛等载体传播教育智慧,通过校史挖掘、文化传承强化职业荣誉感,通过师生共治、代际互动构建师德养成共同体。这种文化共生机制既能以管理文化滋养师德根基,又能以师德文化提升治理温度,形成“文化育德、德润治理”的螺旋式上升格局。
激活高教管理动能的策略
数智赋能,创新管理模式。数字技术正悄悄重塑高校的治理模式,打造出更智慧的教育新生态。对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行为大数据分析建立“数字画像”,系统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成绩单,而是会“记得”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轨迹;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学业预警模型,像贴心管家般提前预警学业风险,量身定制提升方案;开发个性化资源推荐引擎,让知识供给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资源调配也不再是令人头疼的“排列组合”,智能系统就像校园里的“资源红娘”,根据师生需求自动匹配实验室、课程和导师,运用运筹优化算法实现跨校区资源调度,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科研领域更是充满惊喜,学科知识图谱如同学术导航仪,帮助研究者捕捉全球前沿动态,跨学科合作因为数据互通而变得轻松有趣,评审系统也不再依赖主观判断,多维度的数据画像让每个科研项目的价值清晰可见。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用数据的温度,重新定义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让每个教育环节都充满人性化关怀,又闪耀着科技的智慧光芒。
沟通升级,优化协同治理。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多元协同沟通机制。实践中需构建专业对话模式:在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要及时收集教学改进建议,在课程安排等环节充分协商,兼顾管理要求与教学规律;在师生之间,应关注学生需求,善用沟通技巧,将管理意图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表达,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切实提升教学满意度;在家校协同方面,要采用建设性反馈方式(如肯定优点、提出建议、表达支持),开发“家校共育数字平台”,凝聚共同育人力量;在技术应用层面,需依据场景选择工具——紧急事务快速响应,正式流程确保规范,远程协作灵活高效。这种机制通过优化制度与善用技术,推动治理从单向指令转向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状态。
协同育人,拓展教育格局。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需破解认知深化、制度重构、实践优化三大命题,通过释放资源整合效能、构建保障体系、平衡主体权责激活育人合力。政策层面需打造专项政策包,创新“杠杆型”制度供给,运用税收杠杆降低企业参与门槛,通过项目制引导资源精准投放,构建多主体利益协调机制;院校层面应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建立需求监测机制驱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动态调整,通过课程嵌入、双师协同深化产教融合;机制设计需植入契约治理,明确权责边界与风险收益分配规则,形成可持续保障制度。实践载体如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有效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场景化育人显著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印证了“政产学研”协同闭环的价值创造逻辑。这种制度创新使人才培养的“齿轮”精准咬合产业升级的“链条”,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教师实践能力,在协同攻关中涵养教师家国情怀。
激发师德师风活力的策略
思想铸魂,强化职业认同。深化教师职业认同,需构建多层次的支撑体系:在价值引领层面,通过学习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结合主题学习与案例分析,深化师德教育理解,将育人使命内化为个人信念,激发职业责任感;在实践转化层面,要促进政策要求向教学行为的有效转化,鼓励教师创新课程与教法,使宏观方针落地于学校实践,提升教学实效;在群体协同层面,注重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和青年教师支持,创建“教师发展共同体”,营造互学共进的专业发展氛围。这种融合价值塑造、实践创新与团队协作的模式,既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也为教育持续改进提供了内在动力,促进个人成长与教育事业同频共振。
多元培训,提升师德素养。教师师德素养提升需构建四位一体培育机制:在价值引领层面,应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师发展全周期,通过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华文化涵养计划等载体,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师德教育体系。教师通过研读革命文献、参与文化考察等活动,实现精神世界的重塑与职业信念的升华。在实践养成层面,需建立分层分类的师德培育模式。针对新入职教师,通过校史研学、情境模拟等沉浸式培训强化教师职业认知;针对骨干教师,通过组织专题“工作坊”,运用行动学习法解决数智教学方法、课程思政设计、科研项目申报指导等实践难题;针对管理岗位教师开发教育领导力提升项目,重点培育师德氛围营造能力;针对辅导员或班主任群体设计学生发展指导研修方案,强化育人智慧与师德践行能力。在制度保障层面,应形成“培训-承诺-督导-激励”的闭环机制。暑期研修强化师德认知深度,周学习制度保持教育热度,入职宣誓仪式增强职业神圣感,荣休典礼彰显职业尊严。在资源支撑层面,需开发结构化师德学习工具包,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师德修炼手册等工具,构建“正面引领-负面警示”的双轨学习路径。
榜样引领,弘扬师德风尚。师德标兵评选作为教育生态正向激励的核心机制,通过多维评价体系筛选兼具教育理想与创新实践的典范教师,让真正有教育情怀的教师脱颖而出,树立可感知、可学习的师德标杆。传播策略需形成“认知认同-情感共鸣-行动追随”的榜样影响链条:借助荣誉仪式强化职业价值认同,依托事迹传播激发情感共振,利用多元媒介扩大社会辐射范围,通过文化创作深化理念认同。教师节主题活动应构建沉浸式师德体验场域:主题展演以具象叙事诠释职业精神内核,征文演讲搭建教师主体叙事平台,学术对话促进专业成长经验交流,成果陈列展现教育实践创新价值。这种立体化传播模式既能凸显标兵示范效应,又可通过群体互动催生持续师德建设动能,推动“四有”好教师培养从理念倡导迈向知行合一的实践自觉,最终形成“标杆引领-群体共振-文化沉淀”的良性发展闭环。
制度保障,规范师德行为。师德治理体系需构建“预防-监管-激励”协同机制:基础层面建立师德负面清单机制,以职业行为准则为框架,明确学术诚信、利益规避等红线条款,构建职业行为警示系统;监管层面打造多维评价网络,通过学生发展追踪、家长反馈、同行评议及社会舆情监测,形成立体化评估体系;结果运用实施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考核嵌入职称评定、评优晋升等职业发展节点;监督层面构建开放共治格局,依托师德监督员队伍与舆情监测平台,形成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激励层面完善荣誉表彰与专业发展双轨机制,通过专项荣誉奖励、晋升通道优化、学历提升支持等政策组合,增强教师职业认同。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既通过制度约束筑牢师德底线,又依托发展激励激活教育使命担当,形成规范与引导并重的师德建设生态。
高教治理与师德建设构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双螺旋结构,二者通过要素互动与价值共生形成发展合力。在治理赋能层面,资源优化配置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体系创新为师德建设确立行为框架,绩效激励机制为教师职业成长注入内生动力,文化重塑浸润为教育初心构筑精神家园。这种治理支持体系既能保障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需求,又能通过制度供给规范职业行为,通过价值引领激发教育情怀。在师德反哺层面,教师专业素养与道德品格构成教育质量的核心变量:教学投入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成效,科研诚信度决定学术创新高度,社会服务力彰显大学社会价值。这种双向赋能机制形成“治理-师德-质量”的逻辑闭环:优质治理催生高尚师德,高尚师德支撑治理效能,共同驱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功能耦合视角看,二者协同既塑造着人才培育的生态系统,又构建着学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最终决定着大学组织的竞争位势与社会声誉。
(吴磊,西北师范大学人事处副处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