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盛夏,中国音乐学院“美育浸润徽韵扬·非遗传承青春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宏村古镇,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根基、音乐教育赋能为血脉、文旅沉浸共创为舞台,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非遗活态传承
盛夏的蝉鸣声中,实践团一行人怀着探秘之心,深入宁静的雉山村,沉浸式体验并记录安徽省级非遗瑰宝——“雉山凤舞”的日常排练现场。排练场上,鼓点铿锵,只见数位传承人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斑斓的凤鸟道具,正全情投入。他们的舞步时而舒缓如凤鸟踱步,时而迅疾似凤凰振翅,流畅而炫目。每一次精准的腾跃、每一次默契的穿插、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蕴含着世代相传的韵律与精神。实践团成员屏息凝神,或用镜头捕捉这充满生命力的动态之美,或用笔尖飞速记录下每一个令人惊叹的瞬间,最后亲身感受道具的重量,模仿基础的步伐手势,在汗水中体会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所需的力量控制与协调性,在跌跌撞撞中深切理解传承的不易与坚守的价值。通过仔细观察传承人手腕的微妙角度、脚步的轻重力度、身体的倾斜幅度,思考这些动作如何模拟凤鸟的形态与神韵;通过侧耳倾听鼓声的疾徐、强弱、疏密变化,探究其如何指挥舞者、渲染情绪,并与古老的祭祀、祈福仪式产生隐秘的呼应,实践团决心为“雉山凤舞”的活态传承探索一条新路径。
在充分尊重传统内核的基础上,实践团尝试进行谨慎而富有创意的音乐革新。保留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的原生态鼓点,保留其核心韵律与结构,再巧妙引入新的音乐元素:悠扬婉转的弦乐(如二胡、古筝)铺陈出更加丰富的和声背景,模拟凤鸣或风声;清亮悦耳的竹笛则穿插其间,增添灵动跳跃的音色层次,仿佛凤鸟在林间嬉戏。这些新元素的加入并非取代,而是精心“添色”与“烘托”,旨在创作出既能完美适配原有舞蹈动作、保留其神韵,又能赋予舞台表现更丰满听觉体验、更易被当代观众欣赏和共鸣的全新伴奏音乐。通过“学”与“创”的双向奔赴,实践团不仅加深了对“雉山凤舞”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理解与敬畏,更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其活态传承的进程中,为古老的非遗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贡献了探索性的智慧与力量。
音乐教育赋能
实践团成员深知,非遗的生命力根植于其诞生的土壤。为此,他们精心规划、兵分四路,深入屏山、塔川、雉山、大同四村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活动。在村里阳光之家课堂上,实践团成员摒弃了千篇一律的教材,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视为最鲜活、最宝贵的教材,将广阔的田野乡间化作最生动、最深刻的课堂,正式启动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因村施教”美育创新实验。区别于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式支教,实践团的教学方法独具匠心。
理论铺垫与沉浸体验交融。在动手实践前,先用生动的故事、图片影像或请老艺人讲述,为孩子们铺垫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随即,立刻转入沉浸式的田野观察、非遗技艺体验或艺术创作环节,让抽象的知识在亲身体验中变得可触可感。
点亮心境,唤醒审美本能。课程设计的核心不在于培养高超的技艺,而在于点燃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灵火种。在亲手触摸古老的乐器、聆听山野的歌谣、演奏/演唱悦耳动听的乐曲时,孩子们被家乡蕴藏的深厚文化之美所震撼,沉睡的审美感知被唤醒。
开阔视野,连接乡土与世界。通过解读非遗背后的文化密码,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家乡的独特魅力,更理解了这些文化现象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谱系中的位置,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建立起从乡土认同到文化自信的桥梁。
这种基于本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美育方式,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式地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它切实地弥补了乡村艺术教育资源匮乏的短板,让艺术教育不再是遥远的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身边事。实践团相信,只有当孩子们真正热爱并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所孕育的文化,这颗“文化种子”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抽枝发芽,最终成长为支撑非遗活态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参天大树。这场“因村施教”的实验,正是为这珍贵的种子,精心准备的沃土。
文旅沉浸共创
经过为期一周在黟县四村的深耕细作与密集取材,实践团精心筹备的文化盛宴——“月沼乐夜”公益音乐会,于7月8日这个夏意盎然的夜晚,在宏村的核心地标、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点睛之笔的月沼畔璀璨上演。此次活动意义非凡,由共青团中国音乐学院委员会、宏村镇人民政府、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共青团黟县委员会四方强强联手、共同举办,不仅彰显了政校协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决心,也为这场音乐盛会奠定了专业性与在地性的双重保障。
从最初的创意萌芽到最终的舞台呈现,“月沼乐夜”的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策划者与演出团队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匠心独运:月沼这一天然舞台本身即是最大的“舞美设计”。平静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徽派古建的马头墙影与点点灯火,星月在天,灯火在水,天地人乐在此刻浑然一体。演出未启,意境已生。舞台就巧妙地搭建在水畔,让观众环绕而坐,真正实现了“人在画中听,乐在景中流”的沉浸式体验。
同时,此次音乐会的选曲堪称一次跨越时空、打破界限的艺术对话,完美诠释了“古今相和、雅俗共赏”的主旨。
致敬经典,根植传统。国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韵味悠扬,在平稳、舒展的节奏框架中衍展出音响的层层涟漪,竹笛名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则以激昂的旋律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豪迈与喜悦。这些经典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响。
锐意创新,焕发新生。音乐会还特别呈现了新编作品古琴曲《秋兰兮辞》,令人耳目一新、回味绵长,展现了传统乐器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拥抱流行,雅俗共赏。音乐会大胆引入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庐州月》《红尘客栈》等流行金曲,但并非简单照搬,而是进行了精心的民乐化改编——加入竹笛、板胡等乐器,赋予流行旋律以东方美学韵味,瞬间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演出团队不仅技艺精湛,更饱含深情。无论是传统曲目的韵味拿捏,还是新创、改编作品的精准表达,亦或是跨界实验的大胆尝试,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对作品内核的深刻理解。指尖流淌、唇齿呼应的不仅是音符,更是对这片土地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当晚的月沼畔,游人如织,村民云集。古老的石板路上坐满了专注的听众,有白发苍苍的老者闭目沉醉于熟悉的乡音,有年轻的游客举着手机记录下这独特的“画中音乐会”,更有孩子们好奇而明亮的眼睛被跳动的音符和舞动的身影深深吸引。掌声、惊叹声、随节拍轻轻的附和声,与乐声、水声、夏夜的风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最动人的和鸣。这场别开生面的“月沼乐夜”,不仅是一场高水准的公益演出,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实践。它用最动人的艺术语言证明:传统并非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可以融入当下生活、连接不同代际、跨越雅俗鸿沟的活态源泉。在月沼这面古老的镜子前,映照出的不仅是徽州的倒影,更是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熠熠生辉的未来图景。
黛瓦浮光水如镜,弦歌起处凤来仪。当夏风掠过月沼,当美育的种子荡漾出涟漪,青年们将用行动证明——文化传承不是复制标本,而是点燃传统的当代生命力。这场青春与文明的对话,才刚刚奏响序曲。山水为幕,乐音为笔,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将继续用音符在祖国大地描绘一幅幅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壮美画卷。
作者:徐铭(中国音乐学院讲师)、欧阳德慧(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