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熊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后,教育部等九部门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并提出“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课程与教学的数字化变革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学校和教师也积极投身其中,进行了主动的探索和创新。可以说,这两者的数字化变革已取得积极进展。相比之下,教材的数字化变革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当务之急是打通数字教材的需求端。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正视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教材形态的创新。教材的定位是对课程标准和大纲的细化,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规范化的知识框架、递进的章节结构、适配的情境案例、丰富的例题和标准化习题。传统教材多为纸质,文本为主要载体,辅以图表、公式等,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形态。近年来,教材编写呈现出更加注重学习引导的趋势:在章节起始部分增加了“学习目标”和“内容思维导图”等,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重难点;在章节结尾补充了“课后思考题”和“拓展阅读”等,进一步延伸学习深度与广度。这些是有价值的拓展,但并没有改变传统教材的静态形态。
人工智能带来的学习方式有以下特征:一是泛在式学习。学习是超越时空、随时随地的,时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教室或校园。二是在线式学习。学习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不只是捧着书本的学习。三是多模态学习。知识的获取是多模态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甚至动作捕捉设备都能成为教与学的媒介。四是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会打破传统的“齐步走”模式,根据认知特征、兴趣偏好、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为学生量身定制。五是互动式学习。学习过程中,生师、生生、生—师—机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将更加频繁和深入。六是关联式学习。借助超链接的跳转,学习过程能实现纵向的前溯后搜,横向的左拓右展,学科界限被弱化,跨学科学习成为常态。七是沉浸式学习。在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里,学生通过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体验,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八是迭代式学习。实时收集、分析学生的行为和情感数据,动态调整学习内容、进度、路径或评估,可实现学习的动态迭代与优化。显而易见,传统教材的静态特征并不能满足智能时代的学习变革需求,数字教材不仅是教材定位的创新,更应体现为形态的创新。
第二个挑战是一线教师的惯性思维。我国一线教师是一支非常敬业、专业的队伍,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首先,在中考、高考的分数评价体系主导下,中小学教师形成了“知识灌输—题海训练—应试提分”的思维定式;其次,中小学教师平均周课时达 16~20 节,兼管班级事务、家校沟通等,缺乏时间与精力尝试创新教学,难以打破这种惯性思维;最后,“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师徒制强化了对传统教法的继承,如“教材为纲+课堂讲授+板书+课后辅导”的教学范式延续多年,形成多代的传递惯性。这就导致我国中小学教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表现为对固有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路径依赖,对教育创新的抵触或适应滞后,数字教材首当其冲。
数字教材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推动不力就会错失教学改革良机,而突破部分教师的惯性思维,让他们轻装上阵,热情拥抱数字教材,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
【作者系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 |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杂志2025年第7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