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熊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使命,是教育强国建设关键的创新,一方面我们要毫不犹豫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一方面我们也要精益求精地保证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构建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守正创新、健康有序、行稳致远” 的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新生态。
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守正创新”
“守正”是要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正、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正;“创新”是要创“教育强国建设”之新、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之新。
守“立德树人”之正,明确战略目标。“守正”要瞄准“立德树人”目标。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战略,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守“德智体美劳”之正,助力全面发展。“守正”要筑牢育人根基。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要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下一代的家国情怀、智慧社会责任感为德;培养下一代创新精神和科学潜质为智;培养下一代强壮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和健全的心理为体;培养下一代崇尚中华文化的从容和优雅为美;培养下一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为劳。不能把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局限在提高解题效率、生成一幅画的小圈子里,避免沦为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价值引领。
守“教育规律”之正,尊重成长节奏。“守正”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逻辑和节奏,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规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和兴趣点,科学设计人工智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侧重通过趣味化、生活化的体验活动,如搭建简单的智能模型、参与人工智能科普游戏等,激发其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学思维的萌芽,而不是过早引入复杂的算法理论或编程技术,避免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反而扼杀学习兴趣。
“创新”不仅仅是理念,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创新也要在“融”上下功夫。把人工智能“融”于各学段全环节的课程。“融”有三种形式:一是融贯国家课程标准的《信息科技》课程,人工智能以信息科技、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从《信息科技》课程延展出人工智能的场境、案例、实践、应用和创新是最顺理成章的,《信息科技》课程的师资力量可以无缝承接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重任。二是融合各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语文课让人工智能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成视频;物理课上展示中国智能机器人后空翻的运动原理;历史课给学生重现都江堰的工程过程;体育课用人工智能指导学生跳绳的动作。人工智能不是一门孤立的技术学科,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教育,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多元价值,构建全面、立体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各学科教师都成为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重要师资队伍。三是融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打造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文化节、科技节;用人工智能赋能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人工智能工作坊、人工智能团建日。把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健康有序”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是创新,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健康有序”就十分重要。健康是符合“立德树人”的目标,健康是符合未来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序是“有标准、有梯度、有约束”的实施框架,避免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无序化与空洞化。
“有标准”表现在各地方和学校应该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相关的各种规划和指南,明确“学什么、教什么和怎么评?”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实施方案,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有梯度”表现在科学规划全学段梯度,需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差异化内容。小学阶段应侧重从体验到认识,组织同学体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感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力量和优势,刺激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认识和接受人工智能对学生与生活的深度改变,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不能把大学的内容强灌给小学生。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从理解到应用,通过理解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生活实践和跨学科学习,感受和理解人机协同的工作过程,学会和人工智能合作。高中阶段侧重于探索与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开展创新实践,不断积累创新能力和科学潜质。
“有约束”表现在技术边界的界定上,健康的人工智能教育既不是“用机器替代学习”,也不是“用机器替代教师”。让人工智能成为教育的加分项,而不是干扰项;让中小学生拥抱人工智能,而不是依赖人工智能;让中小学生不能因为有人工智能朋友而远离人类朋友。
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行稳致远”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必须避免 “一阵风” 式的短期行为,在启动与落地阶段就锚定“行稳致远”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构建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新教育生态。
人工智能教育从全学段到全方位的新生态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要从认识到行动、从建设到应用、从赋能到育人。要关注行动成效、应用成效和育人成效,及时发现问题,迭代和优化。把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建设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环。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形式上看,教师是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过程中与学生和人工智能的“接口”,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他们和学生、人工智能协同解决问题,本质上看,教师要把握学习的方向,保证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方向上的成长,他们要设计学习活动、规划实践场景、引导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潜力。和人工智能同时代的教师和传统的教师有本质的差别。对全员教师开展分层培训,鼓励研发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跨学科课程,支持他们相互交流和研讨,为中小学老师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全社会协同。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需打破校园边界,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共育”合力。有条件的区域可以与科技企业共建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体验(实践)基地”,整合公益力量,助力均衡发展,实现“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