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
编者按:
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上海自2012年率先启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以来,逐步构建起“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体系。最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9个方面发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展现上海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效,生动诠释新时代上海教师群体的专业风采与教育智慧,光明网推出“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系列报道。报道将通过案例剖析与名师讲述等,解码上海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教学楼之下藏篮球馆,防空洞内练冰壶击剑,攀岩墙直上教学楼顶……近年来,上海市中小学通过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空间、挖掘校内场地资源、用好校外体育场地等举措,不断优化体育场馆资源供给,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从“上天入地”建设场地到充分利用“角角落落”,从建设“15分钟运动圈”到扩大“青少年健身公益开放日”范围,一场关于校园体育空间的“精耕细作”正在申城校园落地生根,为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不足难题提供“上海方案”。
科学规划空间,优先保障体育教学
确保学生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需要科学统筹课程安排和场地使用。为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空间,上海中小学按照体育课优先排课的原则,因校制宜,精心规划校内外体育场地使用安排,确保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要求落实到位。
在控江二村小学的排课表上,体育课总是被优先安排。这所拥有两个校区的学校,低年级教学区的室外场地较小,而体育特色课程足球课和龙狮课对场地面积需求较大。为保证学生活动空间,学校在排课时采用体育课优先排课、体育特色课错位排课原则,在空间和时间上给予“双保险”。在中高年级教学区,学校将操场平行上课的班级数控制在6个以内,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运动和练习。
上海民办永昌学校的学生在参加九子比赛
在黄浦区,上海民办永昌学校将“九子游戏”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并把附近的“九子公园”变成了体育课堂的延伸。跳房子、抽陀螺等传统弄堂游戏在这里焕发新生。专业的活动场地,不仅扩大了孩子们的活动空间,更让孩子们从校内走到了校外,新“九子”的内容也在得到不断地拓展和推广。
目前,上海已建立体育课优先排课的原则,要求各校因校制宜,精心规划校内外体育场地使用安排。晨跑、午间活动、课后服务……科学的时空调配,让体育活动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个环节。
创新挖掘资源,小场地做出大文章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土地资源紧张,许多中心城区学校面临体育场地不足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上海给出的答案是:向空间要效益,以创新拓资源。
上海市光明中学的学生在上空手道专项课
百年名校上海市光明中学,学校因地制宜对室内场地进行了一系列完善和改造:打造了空手道专项课道场,会议室和普通教室变身为现代化的健身房和体能教室,地下空间新建了乒乓球房……通过“上天入地”的场地设施建设,该校在小场地上做出了“大文章”。
上海流行一句俗语,叫“螺蛳壳里做道场”,形容利用狭窄的场地、简陋的条件做成精妙复杂的事情。在空间利用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可谓把“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在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在听到上课铃声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的操场瞬间化作活力的海洋。二十个班级的学生如溪流般汇入不同运动区域:跑道上你追我赶,下沉广场沙包飞舞,篮球馆里传球声清脆,连“丽园长廊”的走道都跳跃着体能训练的身影。全校800名师生在3150平方米的运动场与“上天入地”拓展的空间中有序活动。
这样的创新实践遍布申城,上海正用“上天入地”“立体扩容”等巧思,书写着小场地也有“大作为”的生动篇章。
校社联动共享,构建“15分钟运动圈”
学校体育场地有限,如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运动需求?近年来,上海各中小学积极与附近体校、公共体育场馆建立共享机制,建设“15分钟运动圈”,联动开发专业场馆特色课程,探索错峰利用公共交通等资源解决交通接驳问题。黄浦区还积极打造“乐动黄浦·10分钟学生运动圈”,并发布乐动课堂地图、乐动亲子地图、乐动无忧地图等,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保驾护航。
金山区的中小学体育场馆共享地图令人眼前一亮:朱泾小学排球馆、金山小学射箭馆、亭新中学曲棍球球场、海棠小学网球场、教院附中桥牌馆……这些专业体育场馆不仅服务本校特色体育项目发展,更可供全区学校和学生使用共享。
“相聚东体、相约玉兰桥”游泳主题《开学第一课》
在浦东新区,游泳特色学校上海市白玉兰小学与东方体育中心不仅携手举办了“相聚东体、相约玉兰桥”游泳主题《开学第一课》,还共同打造“青少年为奥运争光”项目选拔机制,每个学生每周在专业教练团队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为国家培养储备优秀游泳人才。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浦东新世界实验小学与周边社会体育场馆建立深度合作,构建“校内课程+校外资源”的协同育人体系。在冰雪运动上,学校与三林体育中心达成长期合作,将滑冰纳入课后服务核心内容。在游泳教育上,学校面向四年级学生,与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合作开展专项培训。
在普陀区,为让学子在体育学习中尽情挥洒活力,真如文英中心小学深度整合多元资源,以“馆校协同”的模式开拓体育学习场域新境。学校与咫尺之遥的真如体育场建立深度合作,将足球、羽毛球等校本课程延伸至专业场馆,每年两次的校运会更将竞技运动拓展至社区空间。以此为范式,学校构建起“无边界体育运动共同体”。
此外,自2023年起,上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星期六设为“青少年健身公益开放日”,倡导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价向中小学生开放。活动当天,上海市16个区积极响应,倡导区域内学校与社会体育场馆向学生开放。当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其中,更好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光明网记者张晓荣 邱晓琴)